疫情之后:换一个视角观照自己的心灵

疫情之后:换一个视角观照自己的心灵

       因为这次疫情,有近两个月时间都在家,焦虑和担心如影随形,陪伴家人、读书成为最主要的工作,《金刚经》和《六祖坛经》一直在我身旁,这两卷经其实是一本合集,其中包括《心经》,中华书局出的普通本。其实什么版本也并不重要。阅读这部经本期间也听了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关于《坛经》的讲座,这位在上课依旧不停抽烟的哲学老师对佛经解说,和这两本佛经中的文字,使我仿佛看见一道人类最高智慧的光芒,希望这道光芒永不退去,“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当众生谈佛与佛经的时候,想到更多的可能是“宗教”与“迷信”。根据王德峰教授的说法,佛教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种宗教,众生平等与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就有别与其他的宗教。既然人,皆可成佛,成就自身然后再帮助别人,就成为佛学最为积极理想,亦是所谓:普渡众生,所以佛教不是消极的。相信自己与众生。人的一思一念皆有因果关系,“蝴蝶效应”就是对因果就好诠释,善因可能就是亚马逊雨林中那只蝴蝶的一次震翅,善果可能就是我们窗外的一阵春风。我们相信科学就不能回避因果轮回,不能将佛学中的因果论,视之为“迷信”。如果人类否定因果,就是否定自然规则,那么一切法皆是迷信。但《金刚经》有云: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在肯定世间的一切道理、缘法平等之后,也否定了一切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包括佛法。那么从佛经告诉我们究竟如何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

一、平等与尊重

       众生平等已成为现代人的口头禅,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教经典产生于2000多年前,而现今人类社会真正做到众生平等,仿佛依然遥及千里,我们的先民是何等的早慧。众生平等的思想给人类带来的行为意识就是“普敬”,当在《坛经》中读到“普敬”这个词时,便有了对佛学顶礼膜拜的崇敬之情,以平凡普通的态度尊敬我们身边的一切有情生命或无情之物。因为一念之间,众生皆可成佛啊。同样,也以这样态度对待自身,佛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佛与人之间,没有仰视,亦没有俯视,在相同的高度与视角里彼此凝望,这就是一个极美的婆娑世界。

       那么“普敬”的思想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写“结果”二字之时,知道我的思想又堕入人间了。

       但本是世间俗物,必谈世间俗事。

       我们面对最多就是心理的问题,贪、嗔、痴、慢、疑这五种火炎无时无刻的不在炽烧着我们。我想,“普敬”思想至少可以摈除嗔、痴、慢这三种的烦恼。常人对爱我者“嗔”,对我爱者“痴”,对敬我者“慢”。“普敬”思想告诉我们,每个人、生命都值得以平等之心去尊重时,我们知道亲人与陌生人并没有本质不同。虽然,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天性使然的无私之爱,但同样我们内心对他们有一种天性使然的期待。普敬思想不必让我们减除对亲人那份天然的关心与爱意,却可以减少那份沉重的期待。对于朋友、同事、陌生人更是如此。

       拥有了普敬之心之后,我们知道说一声声“谢谢”后,并不需要那一声“不客气!”,每一句“对不起”,也无所谓“没关系”。一草一木、山川大地给予我们何其之多,却山河无言,默不做声。同样,当我们面对不公时,也减少那一份委屈与不平。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无数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痛苦与骨肉分离,即使我们再大的嗔恨,面对病毒也是无言以对。

坛经云:“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普敬”也即是无我,那些与我们争论的人,那些让我们快乐的人或不快乐的人,那些逆行在救护前线医生、警察、保安、保洁……他们也都为人子女,被人牵挂,他们也子女亲人有所牵挂。

       今夜谁家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在小区门口等待你下楼取件的快递小哥,也可能是某一位女子的梦中人。

       众生平等的思想就是一道光,应该照在每个人的身上。

二、大与空

       多年前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深入人心,但人的心究竟有多大?

坛经云:“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当读到此段时,心中顿觉豁然开朗,宇宙、大千世界能够包容一切的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恶人善人,而世人性空,亦得如是。这是何等大的智慧与觉悟。当我们在世间营营苟苟,为自己、为家人努力、钻营时,却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一颗包罗宇宙的心灵。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做着什么样的工作,有多少牵挂与不安,其实、其时,我们的心都是广大而自由的,只在一念之间,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而同样,我们所牵挂的人和事亦复如是,他们的心量也是无限广大与虚空,我们也许不需要为他们担心。

       而“空”最初给予我们的认识是,消极与虚无。但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发现那些无比遥远而巨大的星辰在我们的眼中不过一粒微尘,何况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何况我们本身。

       我们是如此渺小却又如此伟大。

       无论是仰望星辰还是面对众生时,我们都应该谦卑如草,而面对自己,观照自己却可以博大如海。

       佛学的“大”与“空”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在这个众生皆苦的世界进退自如,让我们无论失去或得到,都能够心安理得,比起星辰与我们的心灵,一切都是那样微不足道。让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随遇而安,因为我们亦如一颗随风的种子,遇土而生,逢水而发。

       佛学是一剂医我们心灵的良药。

三、慈悲与努力

       慈悲与布施如我等普通人真的难以理解,更不要说去饯行了。一个身无长物的普通人,自己都无法拥有温饱或富足的生活,如何布施,如何帮助别人?

而坛经却有这样一个故事:“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一代祖达摩初入中土,修建南朝四百八十寺,三次舍身同泰寺的梁武帝问达摩,有何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以身布施的皇帝于佛都无功德,我们普通又该如何?

而《金刚经》却多次云:“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其《金刚经》又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仿佛肯定,又即否定。

       而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就是我们阅读、受持任何经典,或在平常的任何的一事一物中有所觉悟,其功德都是无限的。所以众生皆可成佛,包括那些没有读过佛经的,甚至不识字的人或生命,甚至没有生命的。

想,所有学习、工作等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改变,而不是在文字中,一次次肯定或验证自己曾经认为正确的观点。改变的起点应该是心灵,是在一念之间,然后是自己语言、行为,最终可能一直改变到一个容颜与生活状态。何为慈悲,可能就是能够给予家人、身边人、世人,一花一叶、万事万物一个温柔的眼神和一张悲悯的脸庞。如有善言善行,真是“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守护好自己的心,展开你的容颜的,就是最好的布施。

而在《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中云:“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在这一段中,仿佛看到的是一个孜孜不倦的行者、学者一生努力精进的样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成大事业的最高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两段话恰巧彼此契合、相互印证。不懈倦,求善事,日夜精进,佛学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哲学。在心安理得中一路前进。

最后以《心经》的咒语结尾: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这段咒又如我们的《大学》首句契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道、释三家的智慧是相通。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之后:换一个视角观照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