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五十一岁考取功名,他的一生你都了解吗?

在我们谈论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时候,唐诗和宋词是我们经常拿来比较的两种文体,其中宋词因为其特有的长短句结构,让其内容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而其在两宋时期,宋词也确实是用来配乐演唱,这一改革让宋词的文字有了一种独特的气韵。

在当时,宋词成为了社会上最流行的娱乐方式,北宋大城市的歌女对于宋词的需求量也大得惊人。

不过那时最优秀的词人还是那群士大夫群体,他们不愿意屈尊纡贵为歌女们作词,因此经常出现千金难买一词的现象。

而柳永却是当时词人中的异类,他虽然也饱读诗书,且有心仕途,但他同时也对为歌女作词颇感兴趣,毕竟钱是无辜的,该赚还是要赚。

由于柳永的宋词质量十分出众,这让他成为了当时花街柳巷中的一大红人,歌女们纷纷请他作词。

据说在柳永去世的时候,开封城中的不少歌女纷纷为其送行,甚至还将他的忌日定为了纪念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柳永在她们心中的地位。

不过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将柳永视为不务正业,放浪形骸的典型来对他进行批判,希望大家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对柳永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柳永

一、少年天才折戟科举考场

柳永出生在北宋初年,当时国家刚刚从五代十国的乱世中恢复过来,这也为柳永提供了一个安稳的童年。

他的父亲柳宜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近臣,而李煜则是五代时期首屈一指的大词人,有不少人将他当做宋词的创始人之一。

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柳宜也受到了李煜的影响,在作词方面很有造诣,而且李煜身上赋有才情的气质也十分吸引柳宜,所以柳宜死心塌地的追随着李煜。

不过由于柳宜当时醉心于仕途,便对家中的妻子以及三个儿子不是十分关心,因此真正对年少的柳永产生深远影响的其实是他的母亲刘氏。

柳永是柳宜小儿子,两个哥哥分别是柳三复和柳三接,兄弟三人同榜登第,二哥柳三接官至都官员外郎,柳永兄弟三人均擅长诗文,后世将其称为“柳氏三绝”,但此篇文章主要介绍柳永,所以关于两位哥哥便不多作介绍。

刘氏是一名在当时的社会下,十分难得的知书达理的女性,其在诗书方面也有着不俗的造诣。

在她的带领下,年幼的柳永便对吟诗作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柳永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便显露出了在文字方面极高的天赋,刘氏见到后也乐得和柳永玩一些文字游戏,一方面是锻炼柳永的才思,同时也增进了母子间的感情。

比如一次刘氏带着柳永在庭院中赏花的时候,她便触景生情地吟出了“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的上联。

身边的小柳永稍作思考之后,便给出了“月照萤灯竹边明,且亮且凉”的下联,这让母亲刘氏又惊又喜,她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小儿子在文字甚至作词方面有着不俗的天赋。

刘氏看着眼前的花朵,又给柳永出了一个难题,她给出了“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一联,想要刁难一下小柳永,谁知柳永脱口而出“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这一下联对仗工整,且和上联的词义有一定的对仗关系,柳永的天赋由此可见一斑。

刘氏看着身边小小的儿子喜极而泣,同时对他产生了不小的期待,从那之后,刘氏逢人便说自己儿子在作词方面将有不俗的造诣。

很快他的才气便传遍了家乡,虽然名声变大了,但柳永也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而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对于儒家经典的学习之中,更加不能辜负这一身的天赋。

同时又因为柳永的父亲柳宜在离家去扬州做官的时候,曾经要求他务必要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进入官场跻身仕途,孝顺的柳永也一直把考中进士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

柳永每天学习到深夜,日复一日,常常忘记了进食与休息,每每都要母亲来提醒他,他才知道天已经深了,该入眠了,就是如此的热爱学习,向往考取功名,想要完成父亲对他的期望。


汴京

在柳永二十多岁的时候,他第一次来到汴京赶考,初入都城的柳永被眼前的车水马龙和亭台楼阁所深深震撼,但他来不及感慨便匆匆进入了考场,这场考试,是他精心努力地准备了十多年,万万不得有任何的差错。

他本来以为靠着自己这么多年所积累的知识与才华能够轻松高中,但是宋代的科举不比唐朝,其对于文采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这让柳永的优势瞬间没了用武之地,看到这种现象的柳永也没有了答题的心思,最终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

回到家后同母亲讲述考题的事情与落榜的结果,他清楚自己辜负了父母的培养与期望,也白费了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母亲一定会责怪自己,想到这便情绪崩溃,可刘氏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耐心的安慰他,并说相信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一定会考中进士。

听完母亲的这番话,柳永立刻来了斗志,便像之前一样每日刻苦读书,钻研科举考题。

不甘心的柳永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屡次走进考场,可老天仿佛看不见他的努力,每次他都是失意而归。

这么多年漂泊在京城的柳永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为了生计,也为了不给年迈的母亲增加负担,他最终选择成为了歌女们的职业填词人,以此来养活自己。

二、柳永的都市情结

虽然柳永为歌女填词一事,在一定程度上和他窘迫的经济情况有关,但柳永对于风尘女子的同情和喜爱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北宋建立之后,政府十分看重士大夫阶级,给予了他们很好的待遇和地位,但与此同时,这些士大夫们也被要求要保持极佳的个人道德形象,以便为民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这也能让在晚唐已经式微的儒家文化再次获得百姓的认可。

宋朝政府想要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手段,慢慢地将儒家文化渗入到百姓们的心中,为后代复兴儒家经典奠定基础。


影视剧中风月场所

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凡是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或是想要跻身官场往上爬的人,往往都会选择远离风月场所,即使去也势必要想尽一切办法隐藏自己的身份。

不过柳永则不然,作为职业作词人的他几乎每天都在汴京城的花街柳巷中进出,甚至每位歌女都认得这位才高八斗的柳郎,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歌女深深地被柳永所折服,她们敬佩他的才华,尊重他的生活,甚至喜爱他的为人。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柳永其实已经对自己的仕途感到绝望了,二十余年不间断地参加科举考试,可每次都以名落孙山作为结局,让他不再对仕途抱有希望。

因此柳永也不用在意自己的政治形象,更不用因此特意远离风月场所和这群能歌善舞的歌女们,所以他能够用更加纯粹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人生,这种生活态度让柳永词中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

这位京城的老熟人对于这座繁华的都市也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因此在柳永的词中不乏描摹都会盛景的名作。

北宋歌女形象

比如其中《看花回·玉城金阶舞舜干》一词,便将汴京的繁华描摹地淋漓尽致:

玉城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

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

那首经典的《望海潮》更是引得未来的金国皇帝完颜亮侧目,甚至出动了六十万大军南下作战,只为了看一看词中提到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当时那些来到汴京游玩的旅人们,在听到歌女口中缓缓唱出的柳词之后,一幅幅绚烂的城市画卷便在他们的眼前徐徐拉开,人们不禁感叹柳永的才华,这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了都会的繁华与热闹,同时也是柳词在当时极受欢迎的原因。

除了对都会景象的描绘之外,柳永还特别擅长描摹城市中百姓的娱乐活动,比如在他的《迎新春·嶰管变青律》中,就有如下一段: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萧鼓。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这些作品在当时,无疑也是深受人们追捧的对象,因此在当时人的眼里,柳永俨然已经成了一个流连于风月场所的浪子,早已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文人理念抛到了脑后,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三、柳永的坚持


宋代科举考场

就在世人都觉得柳永早已放弃仕途的时候,他其实还在执著地参加每一次科举考试,为了心中最初的理想所奋斗。

虽然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柳永曾经得到了一份奉旨填词的差事,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一份不小的荣誉了,柳永大可以凭借这个身份在汴京城中赚取更多的名声,更何况他这一生本就与官场无缘,大可凭借这一举动来获得皇上的青睐,谋求一官半职。

但那时的柳永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他知道现在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自己追求的东西,为此他决定离开京城一段时间,去重新找回自己的初心,而这一决定将代表着柳永要放弃在京城之中打拼数十年的成果,体现出了柳永的精神与过人的胆识。

在他离开京城之前,柳永挥笔写下了那首不朽的《雨霖铃》,其中孤独萧索的情绪便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离开京城之后,柳永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考取功名的决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位大才子终于在自己五十一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这让知命之年的柳永喜出望外。



柳永《雨霖铃》

虽然五十岁是知命之年,可在柳永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不顺从天命,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精神。

相信有人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柳永是因为追求了太久的功名,才会将其如此看重,他内心的政治理想恐怕早已被生活中的挫折和享乐的经历消磨殆尽,这个进士的头衔对他来说可能更像是一个执念。

然而柳永再次用他的行动粉碎了这些人的质疑,虽然那时他被安排的官职并不高,但是柳永依然在这个岗位上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热情。

他不但热心帮助百姓处理大小事务,还喜欢加入到百姓的队伍中感受他们的生活,这种与民同乐的做法也让柳永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那时柳永看到自己管辖的居民中有不少人是靠着生产食盐过活的,不过当时政府对于食盐生产的管制十分严格,部分盐民在承担超负荷劳动的同时还不能保证家人的生存。

柳永看到这一切之后颇为不满,便写下了一首《鬻海歌》: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这首诗将当时部分官吏的丑恶嘴脸和恶劣行径描摹得绘声绘色,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不过在官官相护的古代官场上,像柳永这样正直的人显然是不合群的,因此柳永虽然有极高的声望,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却并不顺利,终生也没有跻身高官的行列。


对景抒怀的柳永

不过对于柳永这样一个追求真实正义的官员来说,这样的结局想必也是他早早预料到的,对他而言,高官厚禄恐怕远不如百姓的称赞和歌女在身后的凭吊更为重要吧。

注:

本文关于柳永的相关内容,参考自《论柳永词中的都市风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五十一岁考取功名,他的一生你都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