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越过越难,我们缺的并不是钱

比起金钱,我们更需要的是能掌控金钱的人生格局。

在西方的成功学故事里,对打小就展露出商业头脑的天才们,洋溢着赞美之情。

描写巴菲特的时候,说他6岁时就开始挨家挨户兜售口香糖。卖可口可乐比卖口香糖挣得多,于是卖上了汽水。9岁时和小伙伴捡二手高尔夫球去倒卖。10岁时就已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挣钱:“钱可以让我独立,然后,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不想让别人主导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这些故事让人倾慕不已。如果那时你就住在巴菲特隔壁,恨不能去围观点赞,最好能把孩子也塞过去,我们做好朋友吧。

现在我们拉回现实中,听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小女孩,被父母罚站墙角。原因呢?她把父母买给她的美图手机租给同学拍照,一次收五块钱(感慨一下现在的小学生,又是手机,又有钱的),赚来钱给自己买了块手表,被家里发现了。

这下把父母气坏了。“不学好,年纪这么小就搞些歪门邪道。”这就是中国家长们普遍会给的结论。

试想巴菲特十岁那时候,天天琢磨着怎么赚钱,又是卖报纸口香糖的,还借了一本啥《赚1000美元的1000招》,逐一试验。父母知道了那个气啊。回去暴打一顿,责骂他不学好,告诫他小孩子家天天想什么钱啊钱的,好好念书考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才是正经,不准再搞这些歪门邪道。然后,巴菲特还能不能为世人所知不清楚,但至少这条路要艰难很多了吧。

现实中的中国家长们为什么这么惧怕小朋友和金钱沾上边?其实不仅是对待小孩,对自己也同样。金钱是万恶的,有钱就会变坏的价值观从小灌输,然而长大一毕业,人生目标就全然切换成了一份好工作、好事业(不也就是高薪待遇好嘛)。加上什么车啊房啊,奶粉钱学费……画风变这么猛,内心能不割裂吗?

什么工作、爱情、婚姻、圈子,房子、车子、户口本,突然一下所有的东西都明着暗着和钱纠葛不清。三观毁得差不多然后又形成了习以为常的新三观。第一个“观”,金钱万恶,曾经的纯洁小心灵哟,毁得不要不要的,望天长叹避世消沉打麻将的中二青年皆在此列。第二个“观”,金钱至上,踏马的,不就是钱吗,等着翻身做主人,天天啪啪啪专打曾经那些爱理不理的脸。

就只能这样选一条道走到黑了吗?当然不是。二十岁以前的生活大多数人都一样,被“专心学习”占满,大多数的烦恼也基本没脱离过这个核心。家长们把多余的世界全部砍去,圈在一个狭窄的时空里。就连青春生长过的叛逆也都不能幸免。“叛逆”原本是为了逃脱“万事为学业”的重心,滑稽的是,这份“叛逆”本身也是因“学业”而生,向“学业”对抗,归根究底和“学业”相生相长。我们从来没有太多机会关心自己的真实需求。但现在,明白了这些,我们可以留出一点时间来,思考一些人生的哲学问题,例如,人为什么要生存?为什么要挣钱?

这些“没有用”的思考,恰恰是决定了你会过上什么样生活的终极解答。一个从小把“钱可以让我独立,然后,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想做的事。”定为人生准则的人,面对抉择时,即使经历了内心的波动,最终也会回归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上。家长惧怕才上小学的女儿学坏,也不无道理:钱用来满足欲望,欲望总会越滚越大,而需要更多的钱去填补,于是可以为了钱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钱真是坏东西啊!

未曾找到过挣钱的意义,自然也无法传递价值观。也许自己也仍在欲望与金钱的赛跑中煎熬,收入上去了,但幸福感一点没增加,知道好像这样不对劲,却无从引导,内心生出很多痛苦来。面对孩子这么小就已经开始陷入金钱圈套,仿佛看见了自己逃脱不掉的成人世界的悲哀。简单粗暴地扣上“不学好”的帽子,是希望躲避洪水猛兽似的糖衣炮弹么?那希望孩子名列前茅出人头地又是为了什么呢?

能退出欲望与金钱的赛跑,需要的是更大的人生格局。人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要挣钱,哲学的求索并不轻松。面对内心的割裂与冲突,更省事的方式是把它寄托到别人身上,例如是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孩子的前程等。有了这些理由,放心大胆的追逐金钱,升级欲望,内心也少了许多不安。吵架时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因为有更大的人生格局,终究不会迷失在金钱里,才可能成为钱的主人,把割裂的,统一起来。卖了北京的房子全家移居大理的宽宽,最终发现,财务自由了,每天的生活又有什么不一样。“如果很确定自己想过的生活,还有一件能打发余生并乐在其中的事可做,就算忽然中了乐透,每天不还是这样子过。”

即使生活里充斥着房价、人民币贬值、泡沫,还是有不少人,寻得安身立命的智慧。金钱的焦虑没有令他们惶惶不得终日,知道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挣什么样的钱。

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子越过越难,我们缺的并不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