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哲学】《知鱼之乐》DAY3:追求完善的遗憾

追求完善是人类恒久不变的理想,据说也是自然的意志。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隐德莱希”的哲学概念,但不管它体现的是自然的法则,还是人类的愿望,从来都只导出相反的结果。

仁巴门尼德讲“存在是一”。大爆炸初始,最完善“一”的分化或残化成夸克,轻子和玻色子三种基本粒子,又造就出92种天然元素,然后分化出千万种分子,再分化出上亿种甚至百亿种生物,而且越分化者越残缺,越残缺者越柔弱。

生物的不完善是一目了然的,但多亏了生物的不完善,才使得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确立,也才使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得以形成。

38亿年前最原始,最不起眼的单细胞生物,相对完善一些,进化为低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马上丢失了一半功能,要么只管营养或繁殖,再进化,,只能好照管其中的某一小部分职能,比如神经细胞只管兴奋和冲动,骨骼细胞只管承重和架构,肌细胞只管收缩等。

这是体质上的残化,接着智质上的分化接踵而来。早年原始人,生活在没有人工作物的纯自然环境,拥有没有人文产物的纯自然的心境,此刻人类精神状态尚属空白而圆满。但慢慢生存难题积累,心中疑虑渐生,出现了图腾拜物或人格神教,再往后,就是哲学出现。再然后,亚里士多德提出“分科之学”的意向,哥白尼首创,到牛顿成型,人类的智慧此后四分五裂。学术分野和技术分工迄今已达到数千领域,将来还会更加细分。

每个人只不过是某个思想或某项技能的残缺载体,进而演成社会结构位点上的某个临时部件。从这个角度看,有什么“追求完善”的余地可谈?

傅立叶曾说,人类的智能原本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使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社会中的很多精英是一些更为残缺的人格化身,反而一无所长的黎民百姓,其身心发育可能更健全一些。然而,现在好像人人都想争当精英,但如果满天下都是精英,这个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

这大概就是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的继承性分化使命,还没有最终完成的一种自然障眼法或自然督促方式吧。

到此,以后的自己,还会对“完美”,“完善”之词怀有遗憾的执念吗?

我想不会了,也没有任何必要了。

早安,长沙。你好,哲学世界。

2020.02.24

你可能感兴趣的:(【298→哲学】《知鱼之乐》DAY3:追求完善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