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教育行走第二天感言

今天是第七届教育行走第二天的专家分享讲座活动,我全天都有聆听,收获满满。

首先非常感谢张文质老师组织的这个公益性活动,才能让我们在家里都能听到专家的课。

其次今天几位老师分享的内容都是干货满满的,很实在,激发我种种思考。

上午第一节课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邝红军老师分享自己的亲子故事,邝老师看似漫不经心的分享日常父女对话,但处处体现邝老师的细心与思考,讲述他陪伴孩子成长的故事,也阐释了他在父女对话背后感悟孩子的思维,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是从大人角度去看待孩子,特别是一些看似不符合大人逻辑思维方式的孩子话语,实际上就是孩子内心真实而客观的反应。最好的爱就是陪伴,邝老师陪伴两个女儿成长,孩子有这样用心陪伴的父亲是幸福的,对邝老师而言,见证女儿们的成长也是幸福的。

上午第二位分享的嘉宾老师是马鸣燕,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美国普利西学校中学部创校老师,原北京四中国际校区课程开发中心主任。视频中马老师看上去非常年轻,口才也很好,充满自信地侃侃而谈,能在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她肯定是一位学霸。马老师主要讲疫情检验美国“创新学校”,重点讲述她给美国加州学生授课时遇到的一些临时性突发性问题探究,与学生共同完成探究,追根溯源,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思辩性的过程。也许这就是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最大不同。美国课堂教学可以如此随意调整计划,中国初中课堂只要关注学生成绩的老师大概都不敢这样做吧!因为美国是小班制,一个班不超过20个学生,老师组织教学和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相对更有效一些,而中国的班级每班五六十位学生,由于国情不一样,国外有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只能了解,并不能模仿或照搬。但今天马老师说到美国家长有的会晚上打电话给老师报怨各种问题,老师成了家长的情绪垃圾桶,可能家长讲25分钟,老师只讲5分钟。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老师不仅是教育孩子,还在给家长以垃圾心理渲泄。还有马老师讲到美国师生处理矛盾的方式是“非暴力沟通”,其实在我们当今社会到中小学老师很多人也是用这种方式,因为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只有等孩子冷静下来之后,“非暴力沟通”才是最佳的方式。

下午第一节课分享的是江苏昆山市花桥集善中学的于洁老师,昆山这个地方我在1994 年去过,那时就看到昆山宽阔的马路,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就感到惊叹。今天听到于老师非常坦诚地讲述她把一个考倒一的班级带到考第一的诸多细致人的具体做法,还有她如此一个工作三十年,热爱教育,对学生充满母爱,富有智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因为不想做各种材料,至今还是一个中学二级教师,但她却是苏州市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在当今社会,只要有所求,有时必须向现实低头。我很敬佩邝红军、于洁这样子能真正不要职称,只凭自己对教育教学一腔热情投入工作。真正的无欲则刚!纵观我们身边也有不评职称的老师,她们不是不想评职称,而大多数是因为学校职数有限,也有一些个人原因,如不愿意当班主任,或不愿写论文,或不愿意做各种材料,或申请不到市级课题,或没有送教下乡经历,或因为照顾家庭照顾孩子而不能去偏远地去支教。于洁老师分享过程中,可以看到她从早上6点40分到班上到下午放学班上最后一个离校,真正的早出晚归,但她和蔼可亲,总是笑容满面,对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细致入微,以身作则,特别是她组织师生共写的《每日一记》和《班本植物教材》,富有创意,让学生们在紧张而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生命之美好,色彩之艳丽,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人去看待。做到学生、家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四位一体,全方面的配合与激励,用她的话“竭尽全力直至无能为力”。

而下午第二节讲座是上海浦东区教研员王丽琴老师讲述中小幼教师如果做课例研究的。如果是在六年前我能听到王老师的这场讲座,我以前主持的市级课题也许会少走很多弯路,少浪费很多时间。王丽琴老师仔细入微地阐述了课题研究具体该怎么进行,特别是观察表怎么制作,观察报告如何编写,并给予许多实际案例,对老师们做课题有实际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强。

原来很多中小学一线教师对课题研究内心是有抵触情绪的,中小学老师做课题,大多数是为了评职称会做课题而做课题。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课题研究更适合大学研究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老师去做,而中小学老师大量时间都用于教育教学上,每天面对学生和成绩都已经非常疲惫,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研究课题。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课后豁然开朗,果然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讲,效果就是与众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届教育行走第二天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