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影评:世界的规则

  “世界的规则是少女胜过所有诗歌”,且拿这句话形容《过春天》吧。

  我不是青春片的受众。观影过程,就如《阳台上》、《四个春天》、《狗十三》这几部一样,是“补课”的心理(最近有点看不下去电影)。看的比较潦草。就写几句感想,抛块砖。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大抵是所谓“青春片”的滥觞。而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等,如雨后春笋。这些电影的好与坏,无需多言。以此为切口,观察资本涌入电影市场所带来的结果,难免心生厌恶。

  堕胎、父母离异、车祸、家庭悲剧,这些符号成为噱头,给青春片打上了“残酷”的标签。其背后甚至隐约可见一条生产线。商业模式下,纯为赚钱而加工出来的电影,口碑质量必然下滑。青春片更让人反感了。

  这种情况下,似有两条路。一条路,作翻案文章,反其道而行之,一改以往青春片之风格,独树一帜。另一条路避重就轻,另辟蹊径,通过新的方式方法,把旧的故事内核讲好。《过春天》是第二种。电影依然没脱离“残酷青春”的概念范畴,却抛弃了常见的青春片符号和惯用手法。电影非常写实,用大量情节进行铺垫,详尽的描述青少年“走私犯罪”过程;又很浪漫,通过晦涩、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青春时代浓郁的荷尔蒙气息。尽管个别地方还是有些“狗血”,但总体来看,二者结合,使故事变得扎实、有力。大抵基于此,《过春天》有种上溯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感觉,或可作一分水岭来看待。

  不爱镜头分析,但是《过春天》的视听语言风格强烈,甚至一度让我感觉电影的质感、影调切换自如。不得不提的是如下几个部分:1.三个定格镜头,确实出乎意料。突如其来,恰到好处,为电影提供了节奏感,更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莫名的“新鲜感”。2.反复出现的镜面反射镜头。不管是车窗外的繁华城市与少女稚嫩脸庞的交映,还是餐馆内父亲与女儿在玻璃表面的距离,都非常细腻。3.以“缠胶带”为突出代表的隐喻镜头,浓烈的色彩、特写画面,情欲是烘托出来的,不是拍出来的,尤其好。看完电影,最打动我的就是考究的镜头。打灯、色调、配乐、景别,无不“纯熟”,仿佛南朝的宫体诗,温庭筠的艳词。

  为过审而改动的剧本走向、结构,以及刻意添加的东西,不必争论,知道就行了。其余的,一说就说多。爱上黄尧了,就此打住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春天》影评:世界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