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与青山共白头

        -----记《浮生六记》

        想来世间最美好的爱情大抵就是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了吧,既可茗茶品酒,共赏春花秋月,也可荆钗布裙,安享粗茶淡饭。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一样的诗情画意,充满情调。亦如沈三白和芸娘,爱之浓时,处处是风景,事事皆深情。

        周国平先生曾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的有滋有味,我想这话很适合沈三白。他一生无功名,文学上除了一册浮生六记,再无其他成就,少年仰仗家里,中年穷困潦倒,生活窘迫,仅靠卖书画度日,还一度维持不下去,需向人求援,实在是一个不求上进的无用之人,但他一生却也游历过大半名胜古迹,对插花园林颇有见解,工书画,好饮酒,与妻子芸娘恩爱不疑,举案齐眉,一生清风朗月,多重情诺,爽直不羁,是人间少有的风月客,尝过人间百味,自也享受过常人难以体会到的酣畅淋漓。

        而纵观全书,我以为他前半生的快乐皆来自芸娘---这个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的人。她生而聪慧,幼时丧父,便独自负担起家庭开支,并自行认字,自学了诗词,十七岁嫁与沈复后,孝敬公婆,礼对下人,在家庭拮据时,起居服饰,器皿房舍,皆能保证省俭而雅洁,把家中操持的井井有条,更会刺绣换取银两,会当掉簪钗换钱给沈复沽酒宴请朋友,陪着沈复清粥小菜,背井离乡,从无怨言,完全满足古代对女子温婉贤淑的要求。但同时她也有着爽朗豁达的性子与七窍玲珑的心思,日常会与沈复谈诗论词,赏月饮酒,怡情山水,对于书画,假山盆景,出门游玩等都能提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想法。这样一个女子,别说放在古代封建社会,就算是放到现在这样追求个性的时代,也是一个肆意张扬的魅力者,难怪会被沈复引为平生知己。

        也因为此,很多人看完书,都会生出一种沈复配不上芸娘的感觉。曾经就在某网站的书评上看到过很多对于沈复的严厉斥责,无非说他空有才情,却不求上进,又或者是在喜儿的事上,负了芸娘不说,对喜儿还很薄情,更有甚者说这就是一个无能又自私的潦倒落魄的失意者的自诩多情,但我却认为芸娘与沈复两人是相辅相成,不足为外人道。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共六记,闺房记乐独得一记在众多古代自传中已是少见,更何况还被置于第一记,沈复开篇便自说苍天厚我可谓至矣,想来芸娘便是苍天对他最丰厚的赏赐吧。这一记行文平缓,用词朴实,并没有什么山盟海誓,情话绵绵,只是一些生活小细节,杂乱琐碎,就像是幽兰山谷的一条溪涧,潺潺流动,不紧不慢,但却能空谷回响,读来就是让你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两人的心意相通,你侬我侬,情绪也能随之而动。经历了众多坎坷萧索后,沈复再提笔一字一句写下当初与芸娘的相识相知,相互扶持,回忆着她的音容相貌,想来心中也是深情不减,所以笔触都显得格外温柔缱绻,芸娘也才会越百年仍让我们惊艳赞叹。而文中多次在描述某件事的时候感叹到也许这就是芸娘早逝他们不能白头到老的暗示,例如幼时给芸娘题字“锦囊佳句”,这是李贺的典故,而李贺早逝,又比如常言吵吵闹闹能到老,而沈复和芸娘只恨不能如胶似漆的黏在一起所以不能白头到老等等。其实一生中经历那么多事,总有几件平常事巧合的能接上,但是就因为知道了结果,所以回想起来就会不自禁的套上说这就是伏笔呀,可我当时不知道,现在知道却已经为时已晚,想来真是有种深深的无奈和挫败感。试想着深夜时分在烛光下伏案而作的沈复回忆到这些事时,斯人却已逝,独留他孑然一身在这天地间游荡,跨过时间和空间,还是能从文字中感觉到他的凄凉悲怆,若说这笔下皆是自我陶醉的假真情,我是不相信的。

        芸娘性子温柔端庄却也灵动活泼,和沈复一样襟怀高旷,但在古代封建社会,男权在上女子地位卑贱的情况下她仍能畅怀游玩,怡然自得,隔绝了天地尘嚣,打破诸多封建限制,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沈复不拘小节的性格和对芸娘的宠爱。在刚开始嫁入沈家时,她性格缄默,少有议论,沈复是慢慢的调动她的性子,她才开始渐渐活泼起来,在听说沈复将去吴江,她惦念着去吴江必经过太湖,想要去看看开眼界时,沈复是欣然同意,俩人还编了个理由骗着婆婆就一起去了,归来时还兴趣盎然的在万年桥下和渔女对月饮酒,击碟而歌。在沈复向她描述庙会热闹场景,她感慨可惜自己不是男子,不能去时,沈复是直接劝说她女扮男装和他一起去了。在她失了公婆欢心,被赶出家门时,沈复是和她一起离了家,住进了朋友家去。在沈复和朋友考对为会时,她也可以参加,并享有给她的一些小特权,在看到好山好水时,沈复会感叹可惜芸娘不能同游,还有在日常生活中,沈复都乐于征求芸娘的意见等等等等。

        现在常说看一个女孩的性格就能看出家庭的教养,看一个女人的性格就能看出她嫁了一个怎样的丈夫,而一个女子如果能够始终如一保持着好奇童心,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不说背后一定是有个为她遮风挡雨的人,至少不会有个消磨热情的人。我们现在看是欣赏着芸娘这样的性子,可在当时,芸娘洒脱不羁的性格与封建礼教绝对是相违背的,是因为沈复给了她物质以外足够的庇护和尊重,才不致让她被封建礼教规束成一个木讷麻木的女子,这样的沈复,又怎么可能放下心性一心一意追求功名,在那名利场上推杯换盏,明争暗夺。我总觉得古代但凡有点才情的文人多是带点心高气傲,不求闻达,不愿裹入世俗洪流中被玷污,总有人说生活都难以继续,还谈何享受,但我认为这因果关系错了,并不是因为纵情山水所以不思进取,而是因为无法改变并适应官场作风所以才移情山水,加之本身也好山乐水,即使贫贱,日子也能过出诗意来,就显得好像不务正业。而这一切都不过是个人选择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底线,他们的底线是即使饿死,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们不能以我们的底线为标准去评判他们。沈复本就是钟有味之事,成无用之人,更何况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他与芸娘互相影响,不分尊卑。红尘逍遥,俗世颠簸皆有芸娘相陪,已为人生一大幸事,又何求其他。若是世上多个功成名就的沈复,那又有谁陪芸娘赏月万年桥,又哪里来的浮生六记,又是否还有率性纯真的陈芸。

        至于广州招妓喜儿这事,我以为也是古代文人的通病,多情自大。之所以没说是古代男子的通病是因为通观《浮生六记》全篇,每一记各有侧重,各有风趣,而沈复特地把这样一件事放在了浪游记快当中,且颇费了些笔墨描述,可实际上就这件事看既无雅也无乐,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因此降低了全书的品质,但是沈复在叙述这件事情时,明显的把自己写的和其他同行男子不同,有点彰显自己嫖娼也嫖的儒雅有格调,并不是山野村夫行事作风的意思。而事实上,古代文人们多有怀才不遇之感,风尘女子也大多身世可怜,所以文人们找风尘女子聊聊人生喝喝酒赏赏景对对诗获取点安慰或者崇拜感确实也是很常见的。而后来沈复因为不强迫喜儿,温存体恤,所以得到整个扬帮的喜爱,到最后返回家乡,喜儿还几寻短见。这简直就是人格魅力爆表的代表事件,心中那点清高但又想被人追捧认同的心思完全得到满足,我认为这才是这一段事被生动详实写进自传的最主要原因。不知是不是回忆起来也觉愧对芸娘,所以下笔时才一再若有似无的强调喜儿长相颇似芸娘,心下里似乎是在暗示自己是因为喜儿长的像芸娘所以才接纳。诚然,不论什么原因,这是背叛了芸娘的行为,以我们现代眼光看,还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在那个时代,男子可以多妾,并没有强烈的一定要忠贞于一人的想法和道德束缚,并且女子地位低下,是作为男子附属品的存在,社会如此。就反观芸娘来说,也不止一次的想为沈复纳妾,可见在她心里也没想过要独占丈夫,我们现在天天挂嘴边的感情的排他性在封建社会里即使有,也大多会被当时的环境泯灭。即使他们俩都是不落封建俗套的性情中人,即使他们俩伉俪情深,但也只是能让他们超前他们所处社会一点点,而不可能完全跳出那个社会。仅因为喜儿一事,就否定沈复对芸娘的爱护宠溺,跳着嚷着说沈复是渣男,给他冠上各种罪名,未免太苛刻。

        有一句话说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如今被用作的意思就是贫穷的夫妻做什么都不顺,在现在各种经济压力下,被用的尤其多。可沈复和芸娘却不是这样,他们虽然贫穷,生活却是有滋有味,饮食起居,吃穿用度,皆还有质有量,正如沈复书中说,穷人过日子自有穷人的一套妙法。家中富裕时,他们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印章互通书信,画月老像日日礼拜以期许来世,还调侃来世要互换性别,闲来射覆喝酒赏美景,谈古论今,相敬如宾;家中拮据时,他们焚香茗茶,叠山种花,还是可以射覆喝酒赏美景,安居僻壤,乘物以游心,恩爱丝毫不减。想《浮生六记》的出彩之处就在于芸娘,而芸娘的出彩之处在于她并不是一直处在优渥环境中,而是一波三折,生活境况从差到好再到差,日子难以为继过,被人欺骗过,但在经历了人世坎坷,人间百态后,她还始终能够和沈复携手同心,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悠然于世间。我想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世俗物质若是得不到太多,那就用自然的美好来补偿,灵巧的双手来创造。不快乐的生活往往是对于遥不可及的东西妄求太多,仔细看看周遭,你会发现世上需要钱的东西太多,可不需要钱的东西也不少,脚下的山川江河,头顶的日月星辉,心中的大千世界,还有身边的执手之人,若懂得珍惜这些,那生活再艰辛,想也不乏趣味,来这人世走一遭,不论生命长短,学会自己忧愁自己解,那剩下的应当就是有血有肉的人生了。

        这么看来,这句出自同是痴情人元稹悼念亡妻的《遣悲怀》中的话,倒是原意更符合沈复和芸娘----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死别是更悲哀的。芸娘病故之际,只挂念着沈复,劝其续弦,与家中和好,最后一刻念着“来世”二字,心中定是想着当日许下的来世再为夫妻的愿望,也不知如今可实现了。而她死后,沈复孤身一人,举目无亲,自号梅逸,取林和靖妻梅子鹤之意,寓意妻子逝去。三白显示了沈复的温润,梅逸则可以看出他的情深,他用温润护了芸娘半生快活,许是想要用梅逸在下半生来怀念,而芸娘也回报了他半世鲜活,给了他无尽的宽容体贴。茫茫人海,众人皆是溺水顺其流,若有朝一日能在其中寻得另一个自己,称心合意,那就是溺者逢舟,两人便可共同驾舟驶往想去的方向,只不知沈复和芸娘最后是否到达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但能耳鬓厮磨二十载,互为知己密友,纵叹人间恨白头,我想芸娘弥留之际说的死而无憾也是发自肺腑的。

        正所谓:世上纷扰无止休,红尘知音难觅求。何如一曲高歌罢,且看青山共白头。愿众生最后都能相逢那艘可护我们一世安稳的舟。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与青山共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