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男孩发育晚,可能要到15岁以后才开始明白事理,才立志要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

“志于学”不代表之前不学,而是指到了这个年龄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即孔子到了15岁时领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是件很好玩的事情。甚至乎比玩乐更开心,更有吸引力。反观现在,很多人到了三十岁还没到“志于学”的阶段。

“四十而不惑”是指到了四十岁了,就不会被外在的事物所吸引了,不被外在的物质所牵绊、干扰,做自己该做的事。

五十知天命,是一种和解的状态,而不是颓丧漠然的状态。一个人在50岁时,要能够与自己和解,战胜内心的恐惧和欲望,让自己宁静从容。安安稳稳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内心平和,不再与自己较劲,不再痛苦,不再怨天尤人。

六十而耳顺:耳顺的意思是不论别人在你面前说多难听的话,你都能听到其中有道理的部分。例如,孔子被人说“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了完全不恼,反而觉得太形象了。不排斥被比喻为“丧家犬”,因为他觉得自己在某种状态下就是这样的,别人说的话在某个部分是合理的。很多八十岁的人还是做不到耳顺,还总是与人争辩吵架。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一个人很自由的状态,想干嘛干嘛,但也不会违反社会规则。孔子七十岁以后回到鲁国,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老人,此时的他早已与自己和解了,不需要逾越任何边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理解“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