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明亮那方——读《“全语文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有感

2022.2.23

刘恩樵老师的文章《全语文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为我们描绘了语文教育的明亮那方,给出了“全语文教育”课程建构的可操作可复制的具体方法和智慧路径。让我们一起走进“全语文教育”,探寻课程的水草丰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也是引领与指导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依托,更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我们语文教师都明白课标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是,“课程标准”所明示的教学理念以及搭建的实践框架与一线教学还有着遥远的距离。为此,刘恩樵老师提出的“全语文教育”的实践主张,创造性地全面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让语文学习动起来,提升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每一位师生过上幸福而完整的语文学习生活。

刘恩樵老师倡导的全语文教育是契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生命教育。“全语文教育”坚持“五全”理念,即实践“全人教育”、实施“全域语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程成长”、落实“全科融通”;以“四着”为基本策略,即着意于学生人文底蕴与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全面融合,着重于国家语文课程、地方语文课程与校本语文课程的全面优化。

一、语文文化课程:以环境建设为载体的语文文化氛围营造

我们可以从打造语文学习文化的硬件环境入手,比如缔造完美教室,在校园的公共场所进行语文式的布置,感受到语文的气息;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图书馆整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读写资源,创置多种语文学习场馆,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实践管群。

塑造语文学习文化的软件环境也很重要。比如通过书香长廊文学墙角小小百家讲坛等形式,建设浓厚的文化环境。这和新网师倡导的新教育十大行动中“营造书香校园”是一致的。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校园的多个角落都有书看,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最理想的校园,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语文文化课程更重要的是营造语文学习文化的人际环境。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俞敏洪老师也说过: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育儿。很难想象自己不读书思考的教师会教出热爱读书热爱思考的学生,所以,培育全语文教育研究的优秀团队是关键。让我们努力做“四有”好教师:有追求、有激情、有理念、有行动,做学生的榜样,读好书,教好书,努力做全语文教育的建设者。

二、语文必修课程:以核心素养为旨归的语文基础工程实施

语文必修课程由“一课堂”策略、“大阅读”路径、“日写作”机制、“微课程”研发四部分组成。

1.研究语文学习“一课堂”的策略

“一课堂”的策略是实现全语文教育的主阵地和关键路径。重在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一课堂”在目标追求上以“语文素养”为“一”,在训练内容上以“言语思维”为“一”,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活动”为“一”,在教学结构上以“良好的教与学关系”为“一”,让课堂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

“一课堂”的操作实践有四个板块:一是“我有发现要说”。学生发现文章中自己能够理解的,写在“我的发现本”上,在全班交流互动,教师点拨引导;二是“我有问题要提”。学生自由写下并说出自己的问题,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这些不懂的问题;三是“我有感想要写”。也就是“一课一得”,每学完一篇课文,即从内容、写法方面写一篇“小”“真”“实”的文章;四是“我有个创要做”。学一篇课文更是要学“这一类”。根据所学课文的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意写作。

全语文教育的“一课堂”倡导与实践,在彰显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凸显了言语思维的作用,以言语思维的训练引领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训练,关注人文熏陶,引导学生朝着深度学习与精神成长的方向延展。

2.研制学生“大阅读”路径

“大阅读”的策略在于改变只读一本语文教材的现状。“大阅读”的“大”有三层含义:一是阅读面要广,不仅仅读文学类书籍,还需广泛涉猎人文、社科等书籍。二是阅读量要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450万字。学生只有广泛的大量的阅读,才能培养语感,为写作表达打好基础。三是阅读度要精。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思,边读边记,带着赏析的眼光、带着动笔的习惯,将自己的思考与当下的学习结合起来,确实做到读思结合。

“大阅读”引领与指导的策略与路径有如下五个方面:一是“1+X”,即“一本教材+足量课外书”。二是“3+1”,即“三周研学教材+一周互助阅读”。三是“5+2”,即“校内阅读+家庭阅读”,以家庭为重要阵地培养阅读习惯。四是“1/1+”,即“每个学期至少精读一部经典”,让学生形成经验与能力以“自能读书”。五是“+N”,即“能写一定字数的阅读笔记”,切实将写作融进阅读之中,以写提升阅读的品质。

“大阅读”的策略与路径关键是需要教师组织活动,投入其中,倾情指导,家校合作,以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拥有自动化读写的能力。

3.研求学生“日写作”机制

刘恩樵老师提出将写作活动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探索“日”写作的载体、时空、策略、途径以及方法等,研制指导学生日写作的课程纲目,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写作”的境界。

“日写作”中的“日”第一层含义是坚持。 坚持就有收获,行动才有奇迹。只要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每日书写记录,与自己对话,相信积腋成裘,聚沙成塔,量变终会迎来质变;第二层含义是积累。一是充足练习写作时间的积累,即使是寒暑假也不例外。二是写作字数总量地积累,坚信“日札优于作文”。三是思想与情感的积累。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的过程,以不断地写作提升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四是写作感的积累。经常性地写作,能让学生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角度等形成有益的积累;第三层含义是成长。日写作的经历就是学生精神成长的经历,一个人的写作史就是心灵成长史。

关于“日写作”的机制,刘恩樵老师总结为:坚持“二八律”的作文教学观,即训练路径,二分课堂,八分课外;教学策略,二分薄发,八分厚积;教学心态,二分精彩,八分寻常;评价原则,二分评判,八分激励;训练重点,二分技巧,八分思想;写作状态,二分规范,八分自由;目标追求,二分特长,八分合格;教学保障,二分学生,八分教师。“二八律”意在营造一个良好的作文教学生态。在“二八律”的统领下,“日写作”机制倡导与实践“三个大量”,即,大量阅读、大量写作、大量活动,给写作添加兴奋剂与催化剂。

周国平先生曾在文章《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中说: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日记是灵魂的密室、日记是忠实的朋友、日记是作家的摇篮。日写作的机制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写作,让学生明白坚持、积累、成长的幸福。

“全语文教育”在作文教学上建构了“333工程”:第一个“3”,即“3个层级”,指的是这个训练工程是着眼于初中三个年级的整体规划的;第二个“3”,即“3个目标”,初一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重在“自由写作”,初二重在“技法训练”,初三重在“品位提升”;第三个“3”,即“3个维度”,指每一个年级的每一个目标主要从三个维度来展开,初一年级主要从“生活、习惯、兴趣”三个维度来展开;初二年级主要从“构思、语言、结构”三个维度来落实;初三年级主要从“思维、思想、风格”三个维度来展开与落实。三个层级的三个目标不是独立单一的,而是相通相融的,各有侧重。

4.研发语文学习“微课程”

微课程重在突出小主题,小体系,小活动,累积起大效果。以更多的“小”累计起“大”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功能,发挥教师与学生双重积极性,以研发语文微课程的理念,开发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学习的语文微课程,以此作为国家与地方语文课程的有效补充,形成校本的语文课程特色体系,活化语文的教与学。我们所实践的语文微课程,根据主题内容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讲授微课程”“共学微课程”“独做微课程”“共做微课程”。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课程的难点开发开讲。在王子微课中,我开发了初中语文三个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微课程,通过生动地讲述让学生有很大的收获;关于名著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我们可以通过系列的“共学微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是“小先生”,教师按照微课程组织的程序引导学生学习,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微课程,比如诗词朗读、思维导图等;当前提倡项目化学习,或是小组合作,围绕某一主题分工完成系列的微课程。

三、语文活动课程:以学科跨界为路径的语文生态模型建构

全语文教育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整合多学科课程改革的经验,以学科跨界为路径,开发诸多对语文学习影响好、特色化、综合性的课程产品,从而建构语文生态学习模型。

关于语文活动课程,我们可以通过建构以下的课程,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新华书店校园书屋、校园语文节、尔雅书院、东城教育大讲坛、东城小剧场、尔雅国学馆、语文学习私人定制、东城研学、学生语文学习协会、《第一语文》杂志、“第一语文”广播、尔雅文学院、全家读书人、多学科融创、语文学习作品、语文学习档案袋等。

积读写之跬步,至语文之远方。我们通过学习刘恩樵老师提倡的“全语文教育”的三种课程:语文文化课程、语文必修课程、语文活动课程,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让语文学习动起来,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让我们经由“全语文教育”课程的学习,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尝试学以致用,践行刘恩樵老师提出了“全语文教育”的实践主张,朝着教育的明亮那方前行,努力实现让“课程标准”的彩云化为甘霖,洒落在课堂里、校园里,滋润在学生们语文学习的田野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着明亮那方——读《“全语文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