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晓嘎
1
将时间倒退二十年,我们的生活里还没有支付宝,也没有微信。
互联网才刚刚兴起,手机还不普及,阅读也很纯粹,没有碎片式,没有电子化,只有纸质阅读。
刚上学那年,学校门口的杂货店里还提供租书,五毛钱三天。满书架的武侠和言情,尽管外面包了书皮,被翻阅无数遍的书依旧破烂不堪,书角卷起,书页发黑,翻起来软塌塌的。
毫不夸张地说,在70/80后的青春记忆里,金庸的武侠、琼瑶的言情,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光是书,由小说拍成的金庸武侠剧和琼瑶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里,也风靡一时,影响过几代人。
时光流逝,那些浸染过刀剑江湖和浪漫爱情的少男少女们纷纷步入中年,金庸的武侠剧被一再翻拍,琼瑶的言情剧却渐渐走向落寞。
虽然世间万物兴衰是自然规律,但是此定律不一定适合文化类。
恰恰相反,能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往往自有它不息的魅力,无论是历经数百年还是上千年。四大名著永远是中国文坛的瑰宝,更别说那么多外国名著了。
所以,作为同一时代创下过同样辉煌的文学作品,如今一兴一衰,自然是有其背后的原因。
兴,是因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符合人类的某种精神需求;衰,很可能它只迎合了某一特殊时代人的喜好,自然早晚会被时间淘汰。
2
什么是琼瑶剧?它最大的特点是纯情、唯美、虐心,以“情感表达方式强烈且夸张”见长,剧中人物感情充沛,关系错综复杂,男女主人公从头到尾基本上只干一件事:谈恋爱。
男的个个玉树临风,漂亮儒雅,一身书卷气,且能吼会叫;女的倾国倾城,美丽清纯,一脸苦相,且能扑簌扑簌掉眼泪,甚至哭比笑更好看。
一见钟情是每部戏的开头必备,爱情故事里一定要有第三者,否则矛盾不能产生,情节无法推动。
男女主人公恋爱的画面大都是:一个人的时候发呆发傻、自言自语;两个人的时候说着大段大段肉麻的对白,对方不嫌腻歪,观众却听得直起鸡皮疙瘩;矛盾激发的时候,则是泪涕横流,辅以撕心裂肺的喊叫、咆哮。
另外,台词矫情,删减就繁,充斥着大量复句和排比句,能绕三道弯的决不只绕两道半,能用反问句的决不用陈述句。
以前年纪小,跟着大人看热闹,还看得一身劲。我印象中,电视画面上只要刘雪华一哭,坐在电视机前的老母亲就会跟着吸鼻涕、抹眼泪。
可是如今再回看琼瑶剧,觉得当年的自己是有多么无聊啊,突然有种脑子进水的感觉。没办法,那个年代太缺少其他娱乐方式了。
3
那为什么琼瑶剧当年会这么火?
首先,单从小说来看,琼瑶阿姨的文笔即便不是很出色,文字也浅显易懂,但不可否认,她编故事的能力确实很强。
琼瑶剧往往情节曲折离奇,且将故事放在一个特定的年代里去表现,涉及了很多时代内涵和历史元素。
《婉君》讲的是旧社会沿袭的童养媳与新时代的冲击;
《烟锁重楼》讲的是贞节牌坊带给女人的无形枷锁;
《水云间》讲的是民国时期新派画家们自由浪漫的生活状态;
《青青河边草》讲的是新旧思想冲击下年轻人的反抗等等。
民国时期是旧制度和新思想剧烈碰撞的时期,新老交替之际,阶级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制造戏剧性。
其次,琼瑶剧火的原因,有当时所处时代的因素。
琼瑶小说写于50年代,在大陆火起来是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得太久,当时社会对言情剧有巨大需求,恰恰从事这方面写作的人又不多。
剧中的男女为了追求爱情寻死觅活,有的为了爱不惜与父母决裂,有的为了爱甘愿忍受贫穷,有的为了爱置道德法律于不顾,有的甚至干脆连命都可以不要。
他们要诗有诗,要酒有酒,有自由、有梦想,过着热热闹闹的生活,谈着轰轰烈烈的恋爱。
这种理想化的人物设定,给当时的许多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创造了美好的爱情愿景。
人就是这样,往往现实中不可得的东西,便寄期望在故事中去弥补,所以对琼瑶剧追捧的大多为女性。大姑娘小媳妇们整天看得魂不守舍,特别入戏。
4
琼瑶剧跟金庸的武侠剧不一样,武侠剧里的江湖是现实中不存在,却又令人向往的,江湖如梦,快意恩仇。
每个少年心里都有一个仗剑走天涯的梦,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
长大的我们再看琼瑶剧,发现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甚至三观不正。
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从来不需要为生计和工作发愁,为了爱情不顾一切,而我们的眼前除了房贷,还有明天的苟且,看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故事,无异于中毒。
直至言情剧慢慢发展成了偶像剧,男女主角即使谈恋爱,也讲究势均力敌。
男尊女卑的苦情戏已经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群体,彻底沦为奶奶们爱看的电视剧。
终于,荧幕上已经好久不见海可枯石可烂、天可崩地可裂、死去又活来的爱情了。
如此看来,琼瑶剧的落寞,从某种角度看来,其实是观众更趋于理性、审美要求提高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