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4岁小孩等20分钟能拿到两块糖的心理测试

在各类的心灵鸡汤里,经常会碰到关于自律问题的一个故事。以前,有心理学家找到了一群4岁的小孩,告诉这些小孩:桌上的糖如果20分钟以后才去拿,就可以拿到两块。但是他们也可以选择不用等到20分钟就可以从桌上拿一块。于是心灵鸡汤最后得出来的总结就是,那些能忍到20分钟以后吃两片糖的,以后的生活中都成了赢家,成了成功者。因为他比那一种贪图当下的享乐,只取一块糖的,会得到更多的社会的回馈。但是这个心灵鸡汤听多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资源稀缺规律不变的情况下,这个社会一边高喊着内卷,一边高喊着快鱼吃慢鱼,一边又希望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原地踏步等待。这个社会现象跟刚才说的实验放在一起,大家有没有发现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那就是鸡汤宣扬的要坚忍,要等待,要取得更多的回报……遇到残酷地社会现实,最后的结果就是,你会变成别人眼里的佛系,变成浪费青春,变成没有上进心。

这个实验或者称为心灵鸡汤,它最大的问题在哪?总结起来有三个。第1个就是所许诺的20分钟以后的两块糖,它有多大的社会保障性?也就说是,以什么样的社会行为规范或者法律体系来保护,能等到20分钟以后的公民个体,确实取得双倍的获利?咱们可以看一下房地产的情况,很多国家都宣传房地产私有化,而且可以永远持有,可是自然资源私人化以后可以永久持有,那么历史上地球上生存过的人,恐怕已经早都超过百亿了,这个地球上还有没有一块地属于非私人拥有的?而且古代的帝王将相,他私人拥有的如此坚固的石头城堡,现在也基本上都变成旅游胜地和博物馆了吧?再来看一看这个所谓的专利保护。专利保护的目的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让专利发明者能够拥有将专利转化为获利工具的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同类的技术发展,而专利保护者又始终没办法把这种专利技术变成生产工具,那么专利保护费就也会越来越贵,专利保护的意义就会越来越低,甚至太长时间的专利保护就成了禁锢和限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第2个没有考虑的,人类生物群体的随众效应。也就是在那个心灵鸡汤实验里面,第1个伸手拿糖的人会成为整个实验成败的关键。在所有的幼儿园里,你都可以看到一个被老师视为瓷器店里的骆驼的小孩。不管他是男孩还是女孩,总之他会特立独行。也不管他/她的逻辑模式是多么的幻妙,总之外在的表现他会非常有主见。这样的小孩在将来的大大小小的社会群体里就会变成那个所谓的领头羊。而负面的影响就是随着他的这种个人意识的表达,有可能会领导这一个群体走向一个比较顺畅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可能因为他需要个人意志无条件被执行,就会成为暴君(欧洲的尼尔)。所以在这个4岁小孩实验里边,第1个伸手的人一定是做了利益权衡的咱们所描述的这个“领头羊”。他/她如果能坚持20分钟以后去取糖块,那么整个试验的结果就可能会倾向于试验群体忍耐程度比较高。如果老师话音未落,这个“领头羊”小孩就第1个伸手拿到一块糖,那么其他小孩效仿的结果就会使得整个的这个群体,很可能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就把桌上的糖刮分完毕。毕竟随着拿糖的人越来越多,没有任何一个小孩主观上愿意被当做那一个另类的、孤僻的、孤零零的等了20分钟的人。

第3个实验里没有说清的事情,就是每个人心里渴求的对象。4岁小孩在心里也有了对这个世界的欲望。“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果整个人生的期望就是20分钟以后的那两个糖块,他的这20分钟等待就会变得漫长而折磨。如果等待的条件是周围有很多的玩具,有新的动画片儿,有他们熟悉的各类的游戏的吸引……那在实验群体的意识里就会植入一个观念:“我只不过是去玩其他游戏20分钟,再回来获得这两个糖块”。那么心理学家要考察的,20分钟的等待,状态就会变得完全不同。

回到生活里边,你会发现这一种所谓的两块糖的实验也很难出现,因为随着个体的成熟,没有人会在生活里边钻牛角尖,死磕缠一件事。一个人,一个观念,他一定会找到替代的办法,找到其他的路径,找到不同的群体来满足自己的从属感和自己的欲望。

所以你的成功不是坚忍的等待。而且你坚忍的等待20分钟,也不能保证就能获得被许诺的两块糖。相反的,人生如此苦短,每一个个体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内心,然后不断的折腾。至少在生命的最后,你可以努力安慰自己,我这一生是折腾过来的,而不是等待过来的。我有着成功和失败的故事,你要听哪个?……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4岁小孩等20分钟能拿到两块糖的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