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点赞,后阅览,留下评论也不难,养成阅读好习惯,未来会更赞!
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世界音乐史上享誉盛名,不过有趣的是,关于这位音乐天才的死亡原因,却在后世成为了难以破解的谜团。当后世学者还在为贝多芬之死而争论不休时,科学家通过化验他死后的一缕头发,最终揭开了这个谜团。贝多芬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贝多芬,原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从22岁开始,便终生在维也纳定居,钻研音乐领域,同时创作了著名的《第三交响曲》,同时也标志着他的音乐生涯走向成熟阶段。
贝多芬的一生,为音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尤为重要的贡献,在其生命最后的20多年中,他几乎完全沉醉于音乐而不能自拔。值得一提的是,贝多芬并不具备正常人的听力,但是他本人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促使其写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以及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正是因为如此,后人也将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去世,享年57岁。不得不说,贝多芬的死亡,的确是音乐领域的巨大损失。不过人们在为音乐巨匠消逝而悲痛惋惜的同时,他的死亡原因,却成了另一个被关注的焦点。贝多芬究竟是因何去世的?史学界一直有三种猜测。
英国尤维尔区医院风湿科顾问医师帕尔福曼称,贝多芬之死,可能与酒脱不开关系。根据帕尔福曼的调查,他发现贝多芬向来有酗酒的毛病,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嗜酒如命,而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极大,最终导致贝多芬患上肝腹水。除此之外,帕尔福曼医生还认为,贝多芬在此前曾有过自杀的倾向,其中的原因应该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因为贝多芬本人承受了太多的病患痛苦。
无论是肝硬化还是肝腹水,对人体造成的痛苦还远远未达到令其自杀的程度,唯一的可能性便是,贝多芬因长期酗酒同时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疾病。因酗酒而导致的风湿疾病,属于全身性的病症,一旦发作起来,病人肯定会痛不欲生。由此而言,贝多芬很可能是在肝病与风湿痛的双重折磨下,痛苦而又悲催去世的。
不过有专家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贝多芬的死,与另外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此人正是贝多芬的侄子卡尔。卡尔是一个地道的流氓,平日里不学无术,只知道骗叔叔贝多芬的钱挥霍。可是贝多芬对他的爱一如既往,从没有因侄子的不成器而放弃。不过令贝多芬十分伤心的是,侄子卡尔在背后总是称呼他为“老傻瓜”,甚至刻意隐瞒与自己的亲属关系。
在贝多芬去世的前一个月,侄子卡尔又在外面闯了祸,并写信向叔叔求援,要求其前去当面解决此事。可是在赶去的路上,贝多芬不小心染上了伤寒,最终不得不回到维也纳,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侄子卡尔知道叔叔病重的消息后,不仅没有任何的悲伤,反而还因自己成为叔叔的遗产继承人,而高兴的手舞足蹈,也正是如此不肖的侄子,最终将贝多芬活活气死。
除了以上两种猜测外,关于贝多芬之死,还有最后一种观点,即贝多芬因重金属中毒而亡。贝多芬生前有一个癖好,便是喜欢食用河鱼,尤其是多瑙河中的鱼,更令他欲罢不能。不过可怕的是,贝多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吃鱼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慢性自杀。因为当时的德国已经进入半工业时代,大量工厂的开办,令多瑙河迅速被污染,河水中充斥着大量重金属污染物,自然而然的,河中鱼的体内也堆积了很多毒素。贝多芬食用河鱼过度,所摄入的重金属污染物太多,终于达到了身体承受的极限,最后不幸身亡。
贝多芬之死的谜团,一直被后世学者争论百年,却最终因证据不足未能达成一致。不过近些年来,学者们对贝多芬之死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后又提出了一个更新的看法。
据《贝多芬杂志》报道,贝多芬去世后,曾有一位崇拜者偷偷剪下其一缕头发,用于永久珍藏,而正是这缕头发,居然成为了破解贝多芬之死谜团的关键。学者们找到了这缕头发,并进行了深度的化验,发现头发之内的含铅量极高,竟然是普通人的数百倍之多。换句话说,贝多芬应该死于严重的铅中毒。
通过翻阅贝多芬日记,学者们了解到,自1826年11月5日,至1827年2月27日,医生瓦夫鲁赫曾为贝多芬进行过治疗,专门抽取他身体内多余的腹水,而且还为伤口涂上了一种“奇怪”的药膏用于止血。学者们断定,即使贝多芬是食用河鱼而导致铅中毒,其头发中铅元素的积累量也不可能如此之高,唯一的可能性,便是医生瓦夫鲁赫的止血药膏有问题,它很可能是一种含铅量极高的药品。贝多芬身体本来就十分虚弱,加之伤口大量吸收药膏铅元素,他肯定会因此而丧命。
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是基于历史事实,以及科学检查的推测,只有更多确凿证据的出现,才会令真相浮出水面。所以,小编还是希望,通过各路专家们不懈的努力,最终找到各种证据,揭开贝多芬死因之谜。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