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后的思考

蒙太奇

周末参加了人力资源师二级考试,靴子终于落地,心里的那个紧张的结也终于可以放松了。既然已经报了名,就要抱着必过的态度来对待,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在临考试的前几天,心里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考试科目共三门,理论知识(选择题)、专业能力(简答和案例分析)和论文,没底的原因是担心不能一次全部通过。

记得在上面授课时离考试还有1个月左右,老师告诉我们,每天强迫自己看完一章(平均每章100页),考试包过,当时听完的感觉,俩字“扯淡”,这简直不可能完成啊,一天能看完一章?以前自己定的计划是一周看完一章,甚至都完成不了,所以从心里就觉得这个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

随着考试时间的一天天临近,自己越发开始紧张,只是跟着视频大概看了一遍,这样考试咋行,最后心一横,不管了,既然老师说她都能做到,我有什么理由不试试。随后开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通过使用番茄钟来提高专注力,心无杂念,专注于一点,一天能专注复习2个小时比以前有一搭没一搭看4个小时效果还要好。在考试前的晚上又用了3个半小时将书集中看了一遍(都不知道如何完成的)。

很多人说理论知识最难,如果想糊弄过关,这门的确是个坎,确实比较难,但估计说难的人大多是因为没看书或者看的次数少,我在考试前系统完整的看了3遍书,不仅仅是读,而是靠一点点的啃,直到理解透。所以在做选择题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而我比较担心的是第二门的简答,不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准备,而是因为我非常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从小记忆力不佳,上学时最喜欢的课是数学和几何,那些特别依赖记忆性的课程都基本没学好,所以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有些担心,不过考完后自我感觉还行,这是比较欣慰的一点。即使结果不如我所愿,但我努力过,不后悔,剩下的就听天由命吧。

既然直到自己的弱点,以前为了提高自己的记忆力,曾尝试过很多种方法,也运用过很多工具帮助提高记忆力,但最终的效果都不是特别明显,在考完回家的公交车上,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未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才是最重要的,在知识存储量和记忆存量领域,人工智能已经远远超过人类,对于我这种记忆力差的人来说,是否还有必要提高记忆力呢?

在《跃迁》一书中,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就讲到“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其实说这句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即使你知道知识在哪儿能找到,也应该知道知识是什么,请注意,我这里说的“知道知识是什么”并不一定是只字不差的背出来甚至倒背如流,而是知道知识的大概就可以,重点是要理解它,当然书中的观点我也非常认同,这其实并不矛盾,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在这个几乎所有知识从网上都能轻易获得的时代,懂得“拿来主义”显得更实际,因为现在的知识量已经不是靠人的记忆来存取了,所以才出现了现在比较热的词“搜商”,懂得如何利用搜索引擎从网络上快速的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资料。

但这并不能代表我不需要提高记忆力了,经过深入思考,我得出了以下结论:

不仅要知道知识是什么,也要知道知识在哪儿,更要知道该怎么用,能用在哪?

因为获取知识的目的是要运用,而不是显得比别人知道的更多。这次考试经过短短一个月的集中学习,好像找回了上学时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好像又重塑了自己的大脑,而且通过自己在反复阅读和复习的过程中,将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的理论知识基本搞得清清楚楚,这对于一个半路开始的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不是这次考试,我不会将理论的短板补齐,甚至还会将人力资源规划跟职业生涯规划混为一谈,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对于“是否有必要提高记忆力”这样的问题,显然是自己多虑了,凡事都是有方法论的,比如为了提高考试成功的概率,在复习时,我运用统计法将往年的标记出来,用概率论和筛选法标记出考试概率更大的内容,然后用理解能力和知识晶体的复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经过这次考试,我开始意识到,上学时自己的记忆力低下好像并不完全是因为先天,更可能是因为没能找到好的记忆方法,既然知道自己哪比较弱,那就想办法补呗,还好已经下决心终生学习了,别人一年学会,我用5年、10年,总会学会,别人是笨鸟先飞,我既然飞不起来,就先跑起来,只要翅膀还在,相信总有会飞的一天。马云都说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一个不满足与现状的小人物-Paul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试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