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督导课收获7-精神分析

最早了解心理学,听得最多最熟悉的流派是精神分析,随着对心理学了解的增多,对精神分析的感觉变得很奇怪,好像很多的原理和发生原因都是咨询师的角度解析,很难理解。

这周看了一个精神分析流派关于青少年案例的督导,对于督导老师的分析,能理解但不太能学习到。

首先,督导老师说的精神分析的术语和理论比较多,比如“婴儿出生有被迫害焦虑”。不太好了解。

其次,整个督导除了前期的案例介绍,整个过程以督导老师的发言为主,似乎有点一言堂的感觉。后面重看第二次,能够理解督导老师是根据被督导的需求对症状做分析,还是很精彩的。然而与李松蔚老师的一问一答的督导方式,我更偏向后者。

最后,督导老师对被督导师的建议是继续支持来访者,建立更深入的关系再慢慢引导改变的可能性。

整个督导过程,就是看到督导老师对案例的精神分析。或者对于这个流派的学习者,这是很宝贵的学习,但是对于不是这个流派的学习者,我个人感觉收获甚微。

而且在精神分析的过程,我能感受到心里的抵触。病因分析是从出生开始,然而孩子已经成为青少年,他的发病有诱发事件,或许出生的情况能够成为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改变,再多的分析和关注,似乎不能起到有效的帮助。因此,我对如此长时间的分析存疑。

突然想起有说法,说是学了心理学就会怨恨自己的父母,不知是否因为对这些理论的一知半解造成的。

希望后面的督导学习能有不同的体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咨询督导课收获7-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