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得抑郁自杀背后的“哥德巴赫猜想”

周雪梅

一件不忍回望的悲剧,但又不得不一再提起。2021年3月5日,美国常春藤名校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张一得,因自杀而去世。

一得太优秀了,简直就是每个父母最爱的那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他在高中时期,托福首考114分,其中阅读口语双满分;获得杜克大学数学竞赛三等奖;他参加了自行车比赛和辩论赛,取得了名次;作为守门员,他还获得了工园杯足球杯赛MVP第一名的成绩……太多的荣耀,太多的胜利,还有名气。

但是,由明亮耀眼的光环围绕着的一得,却毅然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为什么?为什么?无数人在询问,无数人在猜测,无数人在质疑……

尤其是家有学童的父母,看到这么优秀的孩子结局如此悲惨,对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开始动摇、迷惑,孩子们这是怎么啦?教育孩子实在是世界上最难的一道题。

一个专职倆娃妈苦恼不休,四年级的女儿每天都不开心,对什么都觉得没意思,学习成绩也是中等,从小弹钢琴已经考过十级,现在一下都不弹,坚决不动钢琴,小儿子已经6岁,马上要上学,也是各种“作”,有时候自己烦躁上来,有一种“恨不得把他们都掐死”的感觉,悔不该做了专职妈妈。

一个三年级的男孩,给他买了手机,爸爸感觉他总在玩儿,学习自觉性不够,于是报名各种补习班,“全权交给老师管理”,发现这个方法也不好使,没收了他的手机,他居然闹情绪,不上学了。

一个六年级男生马上要升中学,家长一再纠结、各方咨询,孩子是该上公立初中还是私立初中?家长眼中的孩子属于聪明、不自觉、学习耍滑取巧型,需要私立学校老师的严格管理、大量刷题训练,又担心压力太大孩子受不了,上公立学校吧,担心老师放任、管理不严,成绩上不去考不好高中,而且青岛目前私立、公立学校招生是电脑排位,凭运气的成分也不小,报不合适会“掉进空儿里”,孩子上不了心仪的学校,真是纠结到做噩梦。

……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小到写作业慢,大到游戏上瘾,以至于患病,最严重的是杀人或者自杀,孩子的成长缓慢又无比复杂。

看到张一得事件报道后,我第一反应是心痛,第二就是疑惑,在一得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的直觉在说,这是父爱的绞杀!一瞬间,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形象——荒原狼。

德国哲学家赫尔曼.黑塞的一部文学作品《荒原狼》,书中塑造了一个名叫哈里.哈勒尔的人物,自称自己是“狼人”,因为他身上“人性”和“狼性”并存,书中这样记叙:

哈里发现自己身上有一个“人”,这是思想、感情、文化、温顺而崇高的性格的世界,他发现自己身上与之并列的还有一只“狼”,这是充满欲望、粗野、残酷、低下的粗鄙性格的黑暗世界。

这就形象地说明一个人既有动物性的本能—欲望的存在,也有社会性的构建—精神的追求,缺一不可。两者有矛盾斗争,也有协助共存,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格构成。

而一得从小笼罩在父爱的大伞下,被早早地“社会化”,引导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他本能的欲望被早早泯灭,吃喝玩乐是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本能,似乎这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试想,他有机会他有过撒娇耍泼、任性妄为的举动吗?他有过攻击性的发泄机会吗?他有过自己最喜爱的事情朋友吗?他有过邪恶的想法吗?他对自己的错误是什么心情与想法?他在父亲“全然尊重儿子自己选择决定一切”的教育信条笼罩下,居然渴望父亲对他说一次“不”,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一得拥有的是“绅士般”父亲的照片、展览橱窗、精心准备的饭菜、采访镜头、迎接客人的饭菜准备考验、各种考试、比赛、演讲……他对这一切又有怎样的感受、感想、体验?实在难以想象。

一切都是设计、塑造、雕刻,就如同一棵小树上面竖着一把巨大的遮阳伞,温度、湿度、肥料等等都精准给予,就是不让他按照一个人的天然禀赋长成他该有的样子,他的野性——人的生存本能本来是动物性的根本,居然也被“焖杀”,导致他只好放弃生存。

“狼人”身上的人性彻底打败狼性,而人性也就无处依附了。

又想到一个虚拟的人物——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楚门,他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的人生是一场浩大的真人秀,他身边的一切都是假的,爸爸妈妈朋友妻子,工作事业各种考验,他活在全世界人的眼中,他活着的价值就是供人欣赏,而他对此一无所知。

当他了解真相之后,毅然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他要选择自己的活法,哪怕会去死。

一得的内心世界究竟是荒原狼还是楚门,抑郁症又怎样罩住了他?原因实在太复杂,生理遗传、家庭环境、学业压力、自身性格类型、社会环境等等,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上想法这权当是我的“哥德巴赫猜想”吧。

但无论如何,一得的悲剧也许在昭示我们,孩子的天性不可泯灭,家庭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简单讲就是要呵护和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存在感、价值感,让他自尊、自爱、自我欣赏,才能拥有幸福的一生。

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与社会化,家庭教育至少占一半以上的责任。对于这个观点,深以为然。

如今的孩子们在享受最多爱护的同时,遭受的管控也最多,家长不敢让孩子独自上学、出门游玩,甚至不敢让孩子参加篮球、足球等运动,孩子们的冲力与胆气已经被慢慢熄灭,许多男孩子从小都不会打架了,你又怎样能期望他们长大后凭空变出男子汉的勇气与胆识呢?试想一下,如果社会上男人都“娘炮”了,民族的创新与勇气都会退化,直至衰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真的渴望孩子们多一些“野气”,“狼气”,哪怕是“匪气”,别人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他们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

作为教育工作者,接触了太多的孩子,太多的家长,所有人脸上写着大大的一个字——难。家长的压力、学业的拼杀、社会的焦虑……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真的需要精心呵护、科学养育,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但根本之道却在于家长的自我成长,家长的丰满蓬勃的生命历程,才是照亮孩子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一得抑郁自杀背后的“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