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吸引我前前后后读了三遍的书,和你分享(下)

​上次发完文,有妈妈跟我说,干货太多,要小版面。

听了她的建议,这次分享有故事,有思考,还注意排版,继续抛砖引玉,让更多人了解《正面管教》。

1

第六章 关注解决问题

读这一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我们之所以学习正面管教家长课,就是抱着问题来的,就是想要解决一系列孩子的挑战,这跟书里讲的“关注解决问题”有什么不同呢?不都是冲着问题去的吗?

仔细想了想,琢磨出两点不同来。

首先是一厢情愿和两情相悦的差距。

我们急于解决问题,实际上是想让孩子按照我们说的做,达成我们提出的要求,写作业效率一点,出门快一点,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孩子那边可能觉得自己达不成,可能无所谓,也可能压根就不想改,因为正好可以利用这些问题来讨价还价。

书里讲的关注解决问题,之所以孩子愿意参加、执行,是因为有尊重,而不是控制。尊重就像空气,有它的时候感觉不到,没有它就无法呼吸。

所以,真正的关注解决问题包含3R1H,相关,尊重,合理,有帮助。

真正的关注解决问题不是朝向过去,让孩子为错误付出代价,吃点苦头,而是面向未来,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不是跟问题站在一起对付孩子,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问题。

第二个不同是,方式方法上能不能同频共振。

我们和孩子处在不同的世界,看重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我们重效率,孩子重感受。所以解决问题之前需要调频,把我们调整到和孩子同频率。

​孩子的世界跟我们不一样……

所以,真正的解决问题需要积极暂停和启发式提问,需要恢复到理智脑,而不是凭借我们的权力直接命令或告诉孩子怎么做。

详细的做法无法细叙,建议直接看书哦!或者来上我们的家长课,欢迎!

第七章 有效地运用鼓励 第八章 班会 第九章家庭会议

我想先分享溜溜的一件小事。溜溜看到我们玩麻将觉得新鲜,也想自己立起一张牌。

试了三次之后真的自己立起来了,我给他鼓掌欢呼,小家伙很开心,玩了好一会。

过了几天他见着什么都想立起来,他的小剪指刀上有个帽,无意中他竟然立起来了,一发不可收拾,玩了得20分钟。

这个过程中有一次怎么也立不起来,他烦了,把帽一丢,拿着我的手“嗯嗯嗯”的让我立。

我装着也立不起来,他又拿过去自己试,结果成功了!你猜怎么着?

他自己给自己鼓掌!我觉得惊奇。

还有更惊奇的呢!过一会又立不起来了,没关系,他也给自己鼓掌。

哈哈!会自己鼓励自己了!真好玩!原来真是这样,孩子再小,也是本性俱足。

这让我想到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律。这是我们期望的美好品质,是孩子的内在自我价值体系——自己认为自己有归属,有价值,有能力。

这个体系的支点是鼓励,关注优点,关注努力,关注孩子能够做到的。

鼓励孩子,鼓励身边人可以有句式,描述式,赋权式,启发式,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态度的转变,是看到再糟糕的情况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而班会和家庭会议可以营造鼓励的氛围,践行鼓励的方式和态度,从致谢开始,到关注解决问题,到密切彼此关系,简直无缝衔接。

我在学校当老师的时候,学着魏书生的办法召开过班会。那会儿还不知道正面管教,真可惜。

如果有机会,可以再到学校和老师们一起召开班会。我也期盼着溜溜长大一些,我们召开家庭会议的场景,到时候再跟大家分享。

2

第十章 你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读这一章感觉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上的南辕北辙。也就是书里说的每一种生活态度取向促成的行为往往与初衷相反。

追求安逸舒适的安逸型,往往会让孩子的讨价还价,讲条件弄得鸡飞狗跳。

寻求每个人都开心的取悦型,往往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味取悦孩子,孩子却不领情,搞得双方都很受伤。

想要一切尽在掌控中的控制型,到后来发现孩子不是逆反就是讨好,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力争优秀型,想让孩子马不停蹄的变得更好,却发现孩子拖着不走,打着倒退,恨铁不成钢,觉得自己很失败。

有时真觉得当妈好失败……

幸运的是,或者更不幸的是,我们有至少两种生活态度取向,我们的爱人也至少有两种生活态度取向,很可能两个人的取向还是相反的。

这真的就热闹了。

我习惯从好的方面看问题,彼此的不同、摩擦提供给我们的是看清自己的机会,是接纳彼此的历练。

昨天溜爸打游戏,我让他去做饭,我要编辑文章,于是就有了这场景——

(日常状态下他是安逸型,我力争优秀;压力状态下,他力争优秀,我控制)

“你就让我玩会吧!我刚打开,半小时后我去做饭。”

“半小时我就饿死了!你昨晚不是刚玩了吗?我真不理解,大晚上不睡觉,打游戏。”(潜台词:晚上按时睡觉是“正确”的生活方式,熬夜打游戏“不正确””)

“我也不理解你,非得把自己安排的这么满,从一睁眼忙到晚,累到虚脱才罢休,何苦呢!”(潜台词:让自己舒服是最重要的啊,干嘛让自己那么累……)

最后控制型胜了,我让你啥时候干嘛你就得麻溜滴!

“好好好!我去做饭。啊啊啊!”

最后溜爸还有个厚脸皮的总结:“媳妇儿,咱俩在一起是绝配,你能干,我懒得心安理得。”

的确是相反相吸,挺有意思。有了这样的自我察觉和认识,我们对伴侣,对孩子的影响都将更顺畅。

3

第十一章 综合运用

这一章是对前面讲到的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方法能够起作用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接通理智脑,所以作者一再强调冷静期,积极暂停,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要求孩子怎么做。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不要介入孩子之间的争斗。孩子的争斗大部分都是为了获取大人的注意,孩子好像无师自通,天生就擅长这招。

现在想想,我小时候是多么擅长运用自己的乖巧博得爱怜。

每次去姥姥家都会开弟弟的批斗会,舅舅,舅妈,大姨都会说:“你要是再欺负你姐姐,以后就不让你来了!”

在大人眼里我是被欺负的受害者,弟弟霸道,老是欺压我。

其实我真打他的时候他真受着,突然好心疼他。他只能用霸道来表达自己的无辜,捍卫自己的位置。

我至今还记得有一个夏天,应该是我9岁左右,弟弟七八岁,村里来了一个吆喝照相的,妈妈不知道怎么头脑一热要给我们照相。

我们开心死了!觉得是天大的好事,长这么大还没照过相呢!

姐弟俩的欢乐​

我穿上了小时候印象里唯一的花裙子,妈妈还去大门外的小河沟里给弟弟洗了脸,搓了脖子里的泥,换上干净衣服。

照相那人给弟弟一束塑料花,我手里什么都没有。我忘了对弟弟说了什么,但是我记得自己对弟弟威胁的脸色,那是姐姐的权力和权威。

就这样的冷暴力下,弟弟把花给了我,于是就有了我们童年里唯一一张合影,我暗自得意的抿着嘴,弟弟皱着眉头木木的。但是都很可爱!

妈妈很喜欢那张照片,前几年还把它放大了。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这照片背后的风起云涌。

它好像是我和弟弟小时候关系的一个缩影,我用明弱暗强的方式主导着大人对我们的态度,成功的让他们成为偏向我的法官,裁判。

今天读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对溜爸“欺负”溜溜的问题,我也需要努力做到不介入,或者努力让他俩处境相同。以后有了二宝这更是要面对的课题,慢慢修炼吧!

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方法,书中没有明确提及,那就是自省自察。

当我们能静下来反省自己对孩子的反应和影响时,往往能有很多新发现,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理解自己,找到重新面对的勇气。

自省自察不是让我们陷入情绪的漩涡,不断自责内疚,而是连通理智脑,自我剖析,角色互换,寻找理解和尊重。

4

第十二章 家里和教室里的爱与欢乐

这是《正面管教》的最后一章,简·尼尔森是要提醒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他乖乖的,学习好,按照我们的想法生活,而是为了爱和快乐。

有时候我们太过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以至于我们眼中没有了孩子,孩子眼中也没有了自己。

我到现在才明白“倒洗澡水时不要把孩子也一起倒掉”是什么意思。

原来,我们是那么容易忘记根本,被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叶障目,忘了这就是我的孩子,他有怎样的优点缺点我都是爱他的。我们忘了跟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

书里有一段对我触动很大——

我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你也知道你爱你的孩子,但是,孩子知道你爱他们吗?如果你去问问孩子,也许会感到十分惊讶。

一位妈妈问自己3岁的孩子:“你知道妈妈真的爱你吗?”

孩子的回答是:“是的,如果我乖乖的,你就爱我。”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知道你爱我,如果我得了好分数。”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和理解呢?是哪里出了问题?

平时我们习惯于假定孩子有罪,有错,犯坏,有恶意。

就在刚刚,溜溜的太爷爷抱怨溜溜老是扔玩具,要把他的一个两层公交车粘上,扔的时候不散开,好捡。

可是溜溜就是因为看车能散开觉得好玩,才更愿意扔的。太爷爷就觉得溜溜犯坏,一直让他捡,太费劲。

如果我们预先假定孩子无辜,就容易看到很多行为的积极方面,这些积极方面可能是孩子行为的真正目的,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是孩子改变不良行为的动力和桥梁。

书里描绘了一个青春期女孩藏烟撒谎的案例。

爸爸说:“萝莉,我敢肯定你真的很难想出办法既坚持自己的信念,又不被朋友说‘扫大家的兴’。”

“而且我敢肯定,如果你对我们撒谎,那是因为你非常爱我们,不想让我们失望。”

​父女俩紧紧拥抱在一起

萝莉眼里充满泪水,只能以点头表示同意。

爸爸又说:“萝莉,你要是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我们会感到很失望。可你要是不知道你任何时候都可以告诉我们任何事,那就说明爸爸妈妈做得不够好,没有让你知道我们是多爱你——无条件的爱。”

萝莉抱住了父亲,父女俩紧紧拥抱在一起。

爸爸假定孩子无辜,找到积极方面,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他们始终没有直接讨论抽烟和撒谎的问题。

一年多过去了,萝莉一直很高兴将自己每一次拒绝与她价值观相悖的诱惑告诉父母。她还对自己影响了一些朋友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感到自豪。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如果用打骂,批评,指责,说教,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迷茫的青春期更加迷茫、痛苦。

选择的道路不同,到达的目的地也会不同。

这本书真的值得读了再读,育儿是一辈子的事,关系到几辈子的人,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学习。一路上我们相伴相行,不孤单。

我们是有点梦想的小夫妻,码字,带娃,做教育。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谢谢亲爱的你!

作者|溜妈,宝贝溜溜的大奶牛,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倡导最美的养育是陪着孩子,自己慢慢长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吸引我前前后后读了三遍的书,和你分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