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去年火了一段时间,有段时间被陈延年和陈乔年两位革命烈士英勇就义的一幕刷屏了,我才算认识这两位少年英雄。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是安徽人,可能是因为他们牺牲的时候都还很年轻,可能是因为我以前从没听说过他俩的名字——即使我曾经待过四年的合肥还有一条延乔路。我为他们惋惜,为他们骄傲,为他们自豪。

这部电视剧,让我认识了陈延年和陈乔年,让我重新认识了陈独秀,让我这个安徽人看到了安徽的革命先人在救国、建党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让我与有荣焉,让我想穿越百年,站到他们面前,大声呼喊:谢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开篇一只蚂蚁吸引了我的眼球,在那个众生皆为蝼蚁的年代,陈延年放生了一只蚂蚁,这好像也预示着他将来也会拯救众生。陈延年是无政府主义的狂热追求者,还为此组建了“工读实验小组”,虽然这个实验小组最后以失败告终。

他不满父亲陈独秀为了革命舍弃家庭的做法,一开始就像一个叛逆少年一样,处处与父亲不对付。他知道自己的使命是救国救民,不想像父亲一样连累家庭,所以他给自己定了“六不”——不闲游、不照相、不谈恋爱、不作私交、不看戏、不下馆子。他一直都在践行这一切。

虽然从后来者的角度来看,知道他最终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看着他开始对“无政府主义”的追求时,还是有被感动到。他是一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后来撞了南墙,知道“无政府主义”救不了中国,转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变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有一幕,我觉得特别有意思:陈独秀让人带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给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延年和乔年,说如果他们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他死不瞑目。

后来,如陈独秀所愿,延年、乔年兄弟二人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还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被残忍杀害。兄弟二人就义的镜头与他们去法国勤工俭学跟父亲告别的镜头融合在一起:上一秒他们西装革履,下一秒他们脚带镣铐;上一秒他们意气风发,下一秒他们视死如归;上一秒他们英雄少年,下一秒他们魂归山河。


我看到延年、乔年兄弟二人并肩向前走去的时候,很想叫住他们:别再往前走了,前面已无路!别再往前走了,前面是荆棘!别再往前走了,前面是死亡!可是兄弟二人依然为了救国的理想,奔赴下一场山海,给我们留下决绝的背影。

这时,我想到了今何在《悟空传》里面的一段对话: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如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说到陈延年,我就想说说陈乔年。电视剧里的陈乔年,我一直觉得他还是个孩子,连声音都很稚嫩,还带着孩子的音色。他一直跟着哥哥陈延年,不管是在码头当搬运工人,还是去摆摊卖《新青年》,抑或是去法国勤工俭学,最终跟哥哥一起信仰马克思主义,哥哥被杀害以后,接替哥哥的工作,步上被残害的后尘。

饰演陈乔年的演员,从他少年时,一直演到他就义时。作为一个观众来说,就像陪着一个孩子成长,看着他从青葱稚嫩的少年,长到年轻有为的青年,再到最后亲眼看着他被残忍杀害,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他们都是孩子,他们本该有精彩美好的人生,他们本该有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他们本该安稳地成家立业,但是他们却将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为后人洗净了一片天!

如果他们活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那该多好!他们拼命创下了这美好的一切,自己却从来没有享受到,这多么令人遗憾啊!

如果说陈延年、陈乔年是令人遗憾的存在,那么陈独秀就是令人觉醒的存在。

他不仅是延年和乔年的父亲,还是他们的信仰的领路人,人生的指引者。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我对陈独秀的印象也一直停留在历史教科书里面,在第一次国内革命后期,犯了右倾主义错误,导致革命失败;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消总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事实上,柳文耀说陈独秀是社会名流,想和他成为亲家;蔡元培三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广州政府请陈独秀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越朝后面看,我越觉得陈独秀了不起。试想一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朝不保夕。他和袁世凯斗争,和徐世昌斗争,倡导新文化,启蒙思想,教化众人,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他不怕斗争、敢于斗争的决心,让我这个佛系、躺平的年轻人顿觉羞愧。试想一下,如果我是他,我能在那个“学美国资本主义”“学英国君主立宪”各种思想混战的时候,另辟蹊径,找到并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吗?我能在北洋政府禁止演说的时候还能坚定地去演说,去启蒙众人吗?

还好,我不是他,他也不是我,他是陈独秀。

看陈独秀的生平简介得知,他逝世于1942年。那时候延年走了15年了,乔年走了14年了,跟他相约建党的李大钊也走了15年了,他的学生邓中夏、赵世炎,他的朋友鲁迅、刘半农、蔡元培都走了,他身陷囹圄,穷困潦倒,亲朋离世,好不孤寂!

最后的陈独秀,可能就像他说的那样吧:岁月峥嵘,山河依旧,心潮难平。

从这部剧里,我重新认识了陈独秀,我学习到了一个新词“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大钊。

小时候学过一篇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的文章《我的爸爸》,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书中插画上的李大钊先生的大胡子。在剧中他自己也调侃自己,说马克思是跟他一样的大胡子。除此之外,我对李大钊的认识,也只是仅仅知道这个人而已,对于他具体的工作与贡献并没有多大的了解。直到看完了《觉醒年代》,李大钊这个人物在我心里活了起来。

剧中的李大钊和气、憨厚、乐于助人、充满活力,时常面带微笑。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深入民间考察,看到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环境中,看到一个裹着小脚的孩子打扮成新娘的模样,坐在披着红绸的大马上,即将嫁为人妇。他想救国救民。他与工人交朋友、一起过年,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救济穷人,导致自己家里经济不宽裕。他到工人中去演讲,启发他们的思想,他动员工人上夜校,提高文化水平。他支持学生运动,陈延年办“工读互助小组”找他帮忙,山东的请愿团要递交请愿书也找他帮忙,周恩来成立觉悟社也请他去天津指导.......

但他并不是永远那么和气,他为了宣传五四运动,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胡适据理力争、怒目圆睁的时候,我觉得他像钟馗。他的双目炯炯有神,他怒发冲冠,他言辞犀利,仿佛要去荡平一切魑魅魍魉。他就是要为了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而不是只是做做学术研究。最终,他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了生命。

李大钊先生是可爱的,他面带微笑睥睨一切反动派;李大钊先生是可敬的,他坚韧不屈绝不改变自己的信仰;李大钊先生是可佩的,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同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鲁迅与李大钊就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性格。剧中的鲁迅,不苟言笑,性格孤僻,身形较瘦,却自带一份文人的风骨。他写出一篇又一篇充满讽刺的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因为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所以对他极为熟悉。当他拿起笔思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个爱讽刺的鲁迅又要出来讽刺了。

他讽刺那个吃人的社会,他讽刺吃“人血馒头”的愚昧者,他讽刺那些冷漠的看客……

《觉醒年代》里面展示了鲁迅的作品《药》里经典的一幕:革命家被斩首以后,有人在刑场边上拿着馒头等着他人头落地之后,立刻拿着馒头蘸取人血趁热端回家给患病的儿子吃,嘴里还念叨:我的孩子有救了,我的孩子有救了。这种踩着他人的生命活下去的讽刺,只有鲁迅先生能刻画得如此传神!

直至今日,网上仍有人将一些讽刺的话,下面署名鲁迅。很多人都调侃:鲁迅先生可没说过这话啊,别乱碰瓷。调侃归调侃,但这也正好可以说明,鲁迅先生犀利的文笔流传有多广泛。

剧中将以前学过的课文拍成镜头的,除了《药》以外,还有《吃墨水》。

陈望道先生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他的母亲给他端来了粽子和红糖汁,但由于他翻译得太过投入,将粽子蘸了墨水吃了下去,直到他的母亲提醒他才反应过来。其实我觉得剧中的这一幕处理地太过简单了,根本没有体现出陈望道有多专注,就像是不小心犯了个小错误一样。

虽然这部剧有些地方过于煽情,有些地方处理地过于理想,但是就整体而言,瑕不掩瑜。

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陈独秀和李大钊,让我认识了陈延年、陈乔年,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傲骨。它再现了革命先人为了救国救命、启蒙思想抛头颅、撒热血的场景,它梳理了共产党成立的社会背景,它让吾辈不忘今日之和平来之不易!

最后,各位朋友,请好好珍惜如今看似平常,但却是先辈追求一生的美好世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觉醒年代》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