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机:危害更大的是短视频

这里,我不用已经有网瘾的孩子来做比喻,我只针对小学生现状。

我所在的地方是城市,娃班上的孩子70%来自集团单位的子弟,父母多数和我家一样,普普通通的在职员工。我统计了一下,我们班一共50个孩子,每家有2个的班上不超过10个,这里面还含了3对双胞胎在同一个班里。

我们班的父母大部分都比较负责任,尽管是小淘气的孩子,学习成绩家长抓得很紧。班上几乎没有留守儿童,严格上有的话,父母工作忙将孩子丢给老人带,这种情况有几例。

有一个家庭爸爸是警察,妈妈是医护,没有很多时间管孩子,但这家的孩子社交、认知、成绩等方面都很优秀;有一个家庭父母在异省,都是优秀的建筑师,孩子方方面面都很让人喜欢。这两家的孩子对手机的管控比较严格,都喜欢阅读。

有一个孩子有些特别,小小的他在9岁的时候,就在第一堂课——数学课上睡着了。据孩子自己说,他前一晚玩手机游戏玩到了凌晨2点。他家情况特殊,爸爸外出打工做厨师,妈妈说不上什么职业,经常晚上上班直至凌晨回来,小孩由奶奶带着。

去年疫情期间,班主任征集全班孩子在家怎么过假期的视频发到群里。有的孩子搭积木,有的孩子看书,有的孩子唱歌弹琴画画做手工。印象最深的是上面提到的孩子,他在视频中学着某些成人的样子跳一种奇怪的舞蹈,口里说着成人的话。

有家长说:这是拍斗音吗?

孩子的妈妈回复:我家儿子最喜欢看斗音,模仿得比较像。

另一位妈妈说:太有天赋了,演得太像了!(她是刷斗音迷)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孩子把模仿斗音短视频当成业余兴趣的现象,粗俗的语言加上拙劣的肢体动作,满身带着“社会摇”的架势,特别是孩子的妈妈引以为傲的洋洋自得,我有一种心里对斗音特别腻烦的感觉。

我在心里默默叹气:幸亏我没下载过,幸亏我们全家都不看。

今年秋季开学,发现娃回来唱的斗音神曲越来越多,还说一些“流行词儿”,就连戴口罩都提过两次说班上有3个女孩每天戴的是黑色的(医用一次性口罩黑色版),觉得那样很时髦。

这3个女孩已经被我拉入了娃的黑名单。我的介入,不是强硬的,我只跟娃分析了这3个女孩的情况,她们每人都有一部旧手机,每天刷斗音,在你们同学建的群里(娃是平板登陆,我们都能看得到,她还没有觉得这属于不能公开的事儿),3个女孩中的2个满口脏话,一副留守儿童无人管教的样子。

我给娃的号退出了群。因为娃每天用平板就3件事:1、看班级Q群是否布置新学习任务;2、英语课外班打卡;3《人民日报》和喜马拉雅听新闻听故事。所以娃都不知道退了群,或者她都没在意进过群。这是娃对平板(手机)没瘾的表现。

娃也有瘾过,5岁前,我最后悔的事,因为我们的懒过早让娃依赖电子产品。现在的恶果是视力坏了,还有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我花了很多心思才扭转得好一些。

这都是在幼儿时期过早、过渡给孩子电子产品的坏处。

从5岁读学前班,我就开始管控了,费了一番心思。即使现在,她的内心或许很想拥有一部可以自由玩耍的手机,或者平板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但是,不行,唯这件事最不行,强硬的不行。

我告诉她:你现在或许未来到了初中,会遇到那样一些女孩,她们都有手机也不被限制玩手机。她们看上去比你懂得多,有点“社会人”的成熟,可能还对你的“无知”嗤之以鼻。妈妈现在告诉你,这些女孩你千万要离远点,而且不要被她们的“高傲”影响了心情...一个人的富有,是精神上的财富,当然了物质上咱也得有...手机这东西你姥姥一下午都会玩了,你比不上你姥姥吗?这是最不用动脑筋的工具,因为这叫“智能手机”,替代人脑的事它可以干。帮你记事,帮你找人,帮你找作业答案,你看这又把人显得多么“低能“...多读书、读好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后再行万里路, 你懂得的与她们懂得的,完全不在一个频次上...

说到玩手机,游戏类的只要管控得力或者孩子能够自控,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相对短视频,我却认为百害无一利。在此,请不要说短视频中有精华的东西,对,肯定有,但是划动手机屏幕的时候,难道100%都是精华?糟粕呢?孩子刷短视频的时候,家长是否时刻在旁边守着?

“现在的孩子对于阅读长文本已经失去了耐心,对长信息的加工能力也很弱,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懒得思考或思考不出来,遇到稍微需要动脑子的问题,那叫一个痛苦啊!我觉得这跟网络快餐有很大关系。“(摘自微博暖心庭爸的话)

别说孩子了,正如博主所说,就连大人也沉迷进去。多少成人现在不能够完整看一本书,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起来了。

这么一想,细思极恐。

太多家长被短视频吸引,无形之中,传递给孩子的也是”快乐至死“的能量,看来这真是为培养工厂打工仔积极配合着。

不是看不起工厂,我们也在工厂,可惜我们这一代怎么能比得上父辈一代工人阶级的水平?

未来,蓝领也是要有资格的人才能胜任,在这种“快乐”中长大的孩子,可能连有头脑的工人也不配当。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玩手机:危害更大的是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