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抢别人东西,一不顺心就打人,带着孩子出门总是提心吊胆,各种防护措施,拽着手拉着隔壁,但最后还是防不胜防,跟人赔礼道歉。对孩子好说歹说都不管用,还是想抢就抢,想打就打。
孩子的很多行为,在我们看来都是不良的行为,就比如孩子喜欢打人,不爱做安全座椅,出门前都唧唧歪歪哼哼唧唧,玩过的玩具总是散落一地,从来不收拾。
资深育儿专家盖尔·赖克林在《赖克林儿童情绪手册》里提到,每个孩子都有不良行为,所有2~5岁的孩子都会给你捣乱,这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有的孩子偶尔制造一次麻烦,有的则整天都不安生。虽然不能预期下一秒钟这些宝贝又会惹出怎样的麻烦,但是当难题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选择如何去处理的。
怎样才能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看一下,孩子这些所谓的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只有了解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方法。
4个动机,深刻剖析孩子的不良行为
德瑞克斯在《孩子:挑战》中提到,儿童所有的不良行为都离不开这4个原因:对关注的期盼、对权力的渴望、对报复的欲望和怯懦的展示。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不良行为做出的反应,会成为孩子再次发生不良行为的动机,虽然同样的不良行为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
对关注的期盼
很多时候孩子“干坏事”是为了获取关注,特别是在平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孩子。这种现象在有二孩的家庭里格外明显。很多宝妈都说,自从二宝出生后,以前善解人意的大宝变成了“问题儿童”,动不动就哭,无理取闹,而且软硬不吃,怎么都不管用。
对大宝来说,他的动机是把父母给二宝的关注抢回来。所以,不管父母是责怪批评他,还是温柔的安慰他,他都会觉得自己成功了,父母更关注他,他就会故伎重施,继续作。
要减少大宝的不良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大宝不作妖的时候给他足够的关注和爱,让他体会到他也是家里的宝贝。当他用不好的方式博取关注时,就用我们将要介绍的忽视法,这样孩子就会明白,通过“干坏事”来博取关注的方式不能如愿。
对权力的渴望
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清晰时,他会对权力产生极度的渴望,想掌控家里的人或事。
比如,孩子想争夺对电视机的控制权,他霸占遥控器,偷偷开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哭,偶尔的如愿会让他体会到权力的滋味,他想要的会更多,就算不能如愿以偿,在和父母抗争的过程中,不管父母是强硬对抗还是妥协,孩子都会体会到在权力争夺过程中的快感,乐此不疲追求权力。
对报复的欲望
当孩子渴望关注或权力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产生报复的心理,通过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让父母伤心,实现他获取关注或权力的目标。
有的孩子在生气的时候会打人,摔家里的东西,甚至会打自己,只要他们能看到父母焦急或伤心的神情,他就会觉得自己胜利了。
怯懦的展示
当孩子以上的行为都不起作用时,他还有最后的杀手锏:示弱。孩子会表现得楚楚可怜,自怨自艾。看到孩子如此低落,父母就会感到失望绝望,进而放低对孩子的要求,变得可怜孩子。
了解了不良行为的动机,就能够对孩子的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针对孩子不同的动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3个方法,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有40年育儿经验总结的实战派育儿专家丽莎白·克拉里提出了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忽视法、替代法和调整环境法。
忽视法
很多孩子会故意做危险的事情,让家长感到愤怒和烦恼,虽然这些危险的事也不一定真的有危险或者是破坏性。例如孩子说脏话,或者是用大哭大闹来威胁父母等,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忽视法。
忽视法的诀窍就是每次发生这样的行为,都要置之不理,这种置之不理是要装作没听见,而不是故意让孩子看到,我听见了我就是不理你。
举个例子,孩子刚学了一句脏话,你不想让他说,你可以假装没听见,不做任何的回应,如果孩子又故意跑到你跟前,不要和孩子有视线的接触,自然的走出孩子的视线,去做其他的事情。
只要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不会因为其他的事情或人而得到强化,忽视法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拿孩子说脏话为例,只要没有其他人对孩子说脏话的行为表现出格外的关注,孩子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放弃这种博取关注的方法。
替代法
替代法是否用每项活动的正确表现来替代不正确的表现方式,可以通过改变活动使用的工具,或者是发生的地点。
比如孩子在屋里拍球,就可以用替代法来引导:改变工具,把有声音的皮球改成气球,或是改变活动地点,带孩子去户外拍球。
替代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合适的替代物。只有了解孩子和大人的需求,才能找到合适的替代物,既能满足孩子的探索和独立的需求,同时又能实现父母对安全与规矩的要求。
除了找到合适的替代物之外,父母的态度也是决定替代法能够成功的关键。如果父母表现的很随意,态度不坚定,孩子就会抗议替代物,毕竟替代物并不是孩子的初衷。但如果父母能保持足够冷静,态度坚定,始终如一,孩子很快就能够接受这样的替代。
调整环境法
在忽视法和替代法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调整环境法,通过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给孩子更好的选择。
如果孩子表现的烦躁不安,可以拓展环境,带孩子去其他的地方,比如公园,去宠物店,去博物馆,离开这个让人烦躁的环境,换个空间。
有时候还需要给孩子减少选择,用限制环境的方法,比如在孩子睡觉之前不给他过多的玩具或者刺激,给孩子安静的环境更有助于睡眠。
想让孩子戒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时,还可以通过改变家庭的环境,来减少对孩子的刺激。比如想让孩子少吃零食,可以把家里的零食放在比较隐蔽的位置,想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就给孩子提供容易穿脱的衣服。通过改变环境,给孩子提供更顺手更符合他特点的空间,孩子的好行为养成就更容易一些。
曾经在某冰激淋店里看到过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爸爸和妈妈各买了一个冰激淋,给孩子喝的是爱心牌白开水。爸爸妈妈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教育孩子,你不能吃冰激淋,你在咳嗽。拜托,孩子不能吃冰激淋,你们可以不带孩子来冷饮店啊,限制下环境,孩子自然想不起来吃。结果呢,不但不限制环境,还要带着孩子来吃,偏偏不让孩子吃,这是什么神操作啊?
在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们都曾有意无意的用过上面的三种方法,有的奏效,有的不奏效。之所以不奏效,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孩子的动机,给孩子用了不对症的方法。
比如孩子又哭又闹想要买新玩具,但这个玩具并不在计划之内。孩子的动机是争夺权力,用哭闹威胁父母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时候父母应该采用的是忽视法或者是调整环境,而不是给孩子N种替代方案,不停地跟孩子讨价还价。因为在争夺权力的时候,家长的任何表现都是在给孩子提供燃料,让孩子更加动力十足的去斗争。
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远远不止我们刚才介绍的这三种,家长还可以发挥出更多的办法,但是这些所有方法的前提条件都是不影响亲子关系,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能减少孩子的叛逆心理,让孩子更能心平气和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不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情绪对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