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第九章(6)群体毁灭本能:越亲近的人越不希望你成功?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如果富贵而骄横,就是自留祸根。)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退身局外,这才符合天道。)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于译文。


【第五句】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

我们上一节讲到,当你“功成”的时候,除了上层领导者会忌惮之外,下层的人们对你的态度会不会不一样呢?先来看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故事,当年陈胜在锄地的时候说了一句名言:

“苟富贵,勿相忘。①”

周围的人听了都仰天大笑:

你一个臭种地的,别做梦了!

结果谁也没想到,后来陈胜揭竿而起,自立为王,真的从一只燕雀蜕变成了展翅高飞的鸿鹄,成为了荣华富贵的代言人。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于是陈胜当年的那些旧相识全部蜂拥而来,谈交情攀关系。如果这些人只是贪财也就罢了,无非是损失一些金钱。关键是这些人进宫以后,不仅不务正业,每天茶余饭后的唯一爱好:

就是搬口弄舌,互相抖落陈胜当年的不堪往事。什么偷东家西瓜,爬西家墙头,上树扯了衣服,下山摔了跟头,睡觉经常打呼噜,半夜偷偷调戏寡妇等等等等。

最后陈胜忍无可忍,怒斩一人,其他人这才消停下来。

朱元璋当皇帝时也有类似的遭遇,最后同样是以杀发小而告终。许多白手起家的企业老总,或多或少都遭遇过类似的被熟人自摆乌龙揭老底的事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那些受了陈胜恩惠的人要把陈胜说的这么不堪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他们只是单纯地为了把陈胜拉低到跟他们自己同一条水平线上。

2、

没错,这就是人性。

其实一般情况下,除了父母家人以外,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希望你成功。而且越是与你关系亲近的人,越不愿意看到你成功,有时候甚至是兄弟姐妹也不例外。

因为一旦承认了你的成功,就意味着:

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在他们的认知里,这无异于精神上自刎。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你的发小有一天突然成了大明星,当你把这个新闻告诉你妻子的时候,你妻子会是什么反应?

基本只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觉得你真厉害,居然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发小;一种是觉得你真失败,当年一起穿开裆裤,一起掏鸟窝,一起被老师罚站,人家功成名就,身价千万;你却马齿徒增,一事无成。

请问:

"你觉得哪种可能性更大?"

很明显,第二种。当然,对方不一定会表现出来。再请问:

“当你无形中受到妻子轻视的时候,是不是从内心里想要证明自己?”

很明显,当然会。那么再请问:

“你为了证明自己跟发小的水平差不多,你会选择奋起直追,赶上发小的成就?还是选择添油加醋,抖落发小的丑事?或者主动臆想和传播发小是靠金钱,拼关系才出人头地的?”

别装了!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选择后者。不选择后者,我们怎么可能心安理得的堕落?不选择后者,我们怎么可能理直气壮的混吃等死?

3、

所以人性基本上遵循着这样一条规律:

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出发,那些落后的人永远都希望前面的领先者们突然摔倒。 即使你赢了比赛,拿了名次,领了奖金。 在他们眼里,你也只不过是撞了狗屎运而已。无论你飞得多高,他们都能用三言两语就把你拉回到地面。尽管你是一只会飞的鸟,他们只是不会飞的家鸡。

正因为如此,在人类历史上但凡那些领先者们“摔倒了”,才会都是同一种结局:

情况略好的,树倒猢狲散;情况糟糕的,墙倒众人推。

只是,在这颗大树还没有倒下的时候,包围着它的依然是笑脸。那么人性为什么会进化出这样一条规律呢?这就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说起。

4、

弗洛伊德在1920年出版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

“生本能”“死本能”。

我们的普遍观念中都认为人类的本能只有一个,那就是“趋乐避苦”,或者叫“贪生怕死”。其实不然,因为人类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才会听命于“趋乐避苦”“贪生怕死”的指令。在人类的潜意识领域中,“死本能”才是真正的国王。

举个例子:

当你旅游的时候进入一个风景绝美的人间仙境时,有没有一种溶解在景色中的冲动?当你身处百米高楼或者百丈瀑布之上的时候,有没有一个瞬间,想跳下去拥抱永恒?

其实,这些都是人类潜意识当中的“死本能”。

“生本能”是建设性的,是繁衍性的,是爱的本能;“死本能”是破坏性的,是攻击性的,是恨的本能。

所以生本能死本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同样重要,就像人类的清醒睡眠缺一不可。人既有清醒的欲望,也有睡眠的欲望。生本能死本能组成人性,清醒睡眠组成人生。

所以《阴符经》里有一句话叫: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5、

为什么要讲这个理论呢?因为弗洛伊德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一点:

他认为只有人类的个体才有生本能死本能,其实人类的群体同样有生本能死本能。

或者我们可以说得更直白一点,人类群体也有“繁衍本能”“毁灭本能”。证据呢?关于群体繁衍本能的证据有两个。

首先,弗洛伊德在《超越唯乐原则》中研究发现:

“爱的关系,构成了群体心理的本质。”

其次,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中明确指出:

“群体的第一特性是,人数要永远增长。

这两个观点,可以证明人类群体具备天生的“生本能”,“繁衍本能”。

6、

关于群体毁灭本能的证据有三个。

首先,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对群体心理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我们可以挑出其中三句话作为代表:

第一句,群体的力量具有纯粹的破坏性;

第二句,群体的作用就像是加速死尸解题的细菌。

第三句,群体的规律是永远回到野蛮阶段;

其次,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一书中也提到:

“群众最爱破坏房子和物品,而群众之所以如此,是出于对一切界限的攻击。”

第三,英国社会学家麦孤独在他1906年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中,直截了当的指出:

“群体的行为就像未开化的野蛮人。”

以上三条论断,足以证明群体具备强烈的“死本能”,“毁灭本能”。

7、

当我们了解了群体的性格之后,就会对“功成身退”的观点有所体悟。因为一个“功成不退”的个体,在群体的眼里,是需要毁灭的人。这是为什么?

因为个体成功的本质,是摆脱平庸,摆脱千篇一律,但这恰恰是群体决不允许的。因为群体的本质恰恰相反,是抹平棱角,抹平独树一帜。

群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都知道,通常所谓的成功人士有两种:

一种是对群体有利的人,利大于弊,俗称好人;一种是对群体有害的人,弊大于利,俗称坏人。

但是这两种人脸上,并非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贴着“好”“坏”的标签。即使有标签,坏人的脸上也大多贴着一个高清版的微笑,好人的脸上反而经常贴着一些马赛克式的关心。所以,好还是坏,区分起来绝非易事。群体为了方便起见,进化出一个原则: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总而言之,人类许多的个体集合起来形成的群体。本质上就好比是一种新生的单细胞生物,完全只是靠本能行事。并没有太多的智慧。

弗洛伊德认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断定群体的精神意向是:

最原始,最古老,最粗糙的。

法国社会学家莫斯也认为群体的精神状态是:

单一的情感,单一的思想,单一的躯体,单一的灵魂。

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的开篇甚至指出:

一个团体中,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但是组成的集体智商却只有62。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哪怕是由众多智者组成的群体,其心理还是会如此低级呢?实不相瞒,我在群体心理的迷宫里饶了很多年,最后才终于在通往生物学的一条羊肠小道中,看到了隐隐的曙光,看到了这问题的谜底。谜底是什么呢?我们下一节解密。


【参考资料】:

1、《史记·陈胜世家》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你可能感兴趣的:(《酷说老子》第九章(6)群体毁灭本能:越亲近的人越不希望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