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可一老师大篆课程的第八课。
这次的课程内容是围绕着具体的点画及其形式之美而展开的。在我临摹的过程中,一开始关注的是怎么学会拧毛巾、怎么行笔、以及其他体现大篆要点的最基本的要素。渐渐地熟悉了这些步骤和要求以后,看到自己行笔很空、落笔是圆疙瘩,就会使劲跟自己较劲,即使很费力,也还是写不出想要的效果。现在呢,这些问题相比于刚开始练习已经有了不少的改善,在临摹的过程中能越来越注意字里面笔画的粗细、起笔、落笔的变化和点画的布局,从而思考自己执笔的问题、笔与纸的角度关系等。
通过学习这部分的知识,感觉到在前期学习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单个字的练习,不太愿意放到整体中以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且这个执念过去比较重。大概的原因一是缺少整体意识,单字要放在整体中去呈现的概念没有建立;二是觉得自己的单字还没怎么会写,就不应该开始考虑作品的事情,总想追求完美,所以就对整体创作内心中是抗拒的。这跟我平常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性格是完全相互印证的。也就是老师说的创作个性中的主观因素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表面看起来写的字在慢慢进步,实际上没有心灵的关照和映射,我还没有入书法的门。
可一:
书法形式的直接因素有三个,笔(笔线、点画)、墨(墨色、及其深度、厚度)、纸(不同材质对于承载线条分割空间的背景色、质感)。
没有把字或者点画的个别性放在作品的语境中去看,说好或不好都没有参照系。就像看一个人,单看鼻子歪,放在那张脸上却是和谐的,因为脸是一种关系的美。比如平常去整形医院整形的人,经常整完一个地方以后会持续的整好几个地方,这固然是因为对美的追求没有止境,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脸的关系不是因为一个地方整完了,整体就能更美。原有的关系破坏以后,新的关系的建立需要一揽子的调整。
我们在学习训练的时候虽然是按照次第拆分单元化模块化进阶,但是要有整体意识。所以需要很早就引入章法意识。从整体性中发现局部的不足,回头临帖的时候专门训练,然后在创作中检验。
《书法形式美学》中点画的性质:
(1)点画具有结构性:点画的结构形状是结体造型的基本要素,什么样的点画结构构成什么样的字,字势由点画的形状决定;
点画形态的不同,跟用笔方式有直接关系。造型的方或圆,和用笔切纸的角度运行方向、含墨量相关。也可以多试试不同的笔。
(2)点画用笔的程式性:我们对规律程式的继承,到技法的自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仍在大篆的体系里,创新、创意、自由,是超越程式而不是抛弃程式,不是给书法变性。
“技法只是程式的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远不是程式的完形。从个别的动作到完整联系,从动作力量的对持到协调交替,从消除肌肉紧张到松弛自由,从注意力的集中一点到全身的分配,人动作视觉控制的减弱到运动觉控制的增强,只有把技术练得精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才能使程式的结构谨严,和谐一致,成为完形。”
(3)点画的私人性:法的规矩是公共的,线的形态是私人的。因此不能一味模仿,不注重其点画的私人性。
“书写是时间中的心物、心手的综合运动,具有整合性,既融进了个体对法的体验,也融进了个体对文字的情感体验。个体的人格、学养、审美趣尚一齐跑进了笔端,变成了具体的点画,故在点画形相之中,表达出了主体体悟到的道,成了自我的一种表现。点画的私人性程度越高,其表现的深度也就越深。点画一旦成为书家情感的载体,程式也就不再是书写的障碍,故点画具有形式的独立性。”
一定要把程式转化,这需要加入自己的情感,把它成为我们情感的载体。
“临帖是个体对法的理解后的练习,‘入妙通灵’实际上包含了个体对别人之法的转换,故点画要有个人言说的抒情性,必须是自己的法。所谓自己的法,是个人对前人之法理解后运用的“法”。王羲之变钟法为己法,是内;王献之变父之法,是外拓。个人的风格即是个人笔法的重复,重复是产生个体风格的必要手段,也是惟一途径。”
临帖是把别人的法转换成自己的,个人的风格既是个人笔法的重复,重复是产生个体风格的必要手段,也是唯一途径。
(4)点画的符号性、文化性:
点画只有在具体的线条组合语境中才会生成意义。线条传达的审美意味是符号性的,不可当成可识别的字来讨论,而是整篇形式的结构传达给我们的意义。
《真理与方法》:游戏的真正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游戏者只有摆脱了自己的目的意识和和紧张情绪才能真正说在进行游戏。游戏之所以吸引游戏者,在于游戏使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得到自我表现或自我表演,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要实现自我表现,需要观赏者。就像戏剧中不带观众的排练和有观众的上台表演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在书法中还没有去自我表现,你还没有开始进行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