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琴书的渊源与发展

泗阳琴书


  琴书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等。泗阳琴书属徐州琴书系统。原名丝弦,到清代用扬琴伴奏,又称“扬琴”或“蛮琴”,解放后改称琴书。


  泗阳琴书是受黄泛的影响,由徐州传入的。早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由“小曲儿”、“小吹儿”、“唱曲儿”、“唱孩子”等一步步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其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有对唱,也有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唱腔也很丰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银纽丝》等数十个曲牌。艺人登台表演时,主唱者一般都端坐(现也有立唱的)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以扬琴、坠子、手板为主,配有三弦、软弓胡琴、古筝、瓷碟等。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演唱者临场可根据唱词的内容及语句格式不同而自由运用,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传统剧目有《李双喜借年》《巴儿狗告状》《马前泼水》《猪八戒拱地》等,演唱题材非常广泛,一个剧目一次演唱不完,下次接着分解,直到唱完为止。因此,演绎的离奇故事,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悬念百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琴书说唱由于表现形式独特,不受场地限制,既可在庭院、村头、街头、场头演唱,也可在大剧院说唱。听众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几百人都行。说唱时间多在农村集镇逢集日和农民劳作后的晚上。盲人丁士云是我县琴书艺术界的杰出代表,他一生热爱琴书,刻苦钻研琴书艺术,在曲调、唱腔方面锐意创新,形成了“丁氏琴书”的独特风格。他也是爱国、爱党艺人,在抗战和大生产期间,他编演了《泗阳县》《李口镇》《大破程道口》《三岔打鬼子》《徐二哥哭妻》《二老谈天》等新篇目,到处演唱,宣传效果极好。解放后,他整理挖掘传统节目《小二姐瞧郎》,参加江苏省曲艺会演,荣获一等奖。“丁氏琴书”著名节目有《大清传》《白绫记》《李良芳不认前妻》《赵官保投亲》等20多部。


  丁士云在发展琴书艺术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把琴书艺术传给了后代,他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外甥、外甥媳等都先后学唱琴书,成为“琴书世家”。他还培养了卢成高、吴同波等12名泗阳、沭阳、淮阴、涟水、盱眙等县的徒弟,琴书唱遍了苏北大地。


  如今,尽管科技高速发展,人民文化丰富多彩,但作为绽放在苏北大地上的传统艺术奇葩——琴书,仍以其说唱方便、内容变换快(可以根据新形势现编现唱)等特点,深受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了当地群众夏天纳凉的一道必备大餐。


选自《缤纷桃源》

  2022年11月17日於京华

你可能感兴趣的:(泗阳琴书的渊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