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风雨欲来》(355)围追堵截(一)

  二十三日,陶家庄在午时陷落了。

  这场以寡敌众的战役毫无意外陶家庄战败了,方家墩手里土匪以破庄、屠庄的形式完结,从战斗打响到战事结束大约打了两个时辰。

  流寇以战损四百多民夫,老营损失六十多人,新兵营战损高达三百多人。破庄之后,陶宇带着二十多个家丁和教头及陶家庄的男丁拼死抵抗。为了避免遭遇屠庄的危险,陶宇安排手里的两个教头让陶家庄所有的船只运送走庄中妇孺,到东北部大约十多里的岛屿上躲避祸乱。

  这是陶家庄祖祖辈辈遇到战事,将船只全部离开庄子逃到湖心岛,练就了一身的逃生和生存本事。

  陶家庄战略位置比周家庄要好的原因就是东靠高邮湖,陶家庄家家户户都有船只,平时种地,闲时打渔改善生活。许多老人和儿童在方匪围庄的时候就已经上了船,只要将老人和孩子运走,庄子里的男丁们作战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平常的村子遇到这么多的流寇,基本没有能力抵挡流寇的一击之力。陶家庄凭借地利和人和,能和两千多余流寇誓死搏杀对峙两个时辰也算是奇迹了!

  江宁府,青龙山,王明收到李淼发来的信笺已经是二十四日申时。

  信中李淼阐明了方家墩势力的快速膨胀,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铜山的安全。如今大铜山地界招募流民大约有两万五千多众,整个大铜山四处都是人,一片繁忙的景象,只是粮食供应不足,按照这样态势发展,估计能顶到六月份就不错了,夏粮能不能接上也不好说。

  每日招募上千的流民安置已经成了很大问题,大铜山一千多安宁军仅仅维持治安就已经捉襟见肘,现在选出了五千多名新兵训练还不到半个月时间,基本毫无战力如同一团散沙。如果方匪来袭大铜山,大铜山现有驻守的兵丁是可以御敌,但整个大铜山的好不容易形成的新秩序和新局面会遭到破坏,只要流民一骚乱,那后果是不堪设想。

  李淼的言下之意就是没有兵力出去剿匪,现在大铜山的建设如火如荼,要安置这几万人的流民都已经耗尽了所有力气。出去剿匪成功还好,大铜山绝对没有问题。如果失败了,那就代表着大铜山之前倾注的心血会付之一炬,几万人的流民会大部分被方匪所得,给方匪做了嫁衣,大铜山也会成为方匪发展的根据地,对扬州地面虎视眈眈!

  大铜山被方家墩给占据了,整个扬州城都无敌手不说,直接会威胁到江宁府六合县的安危,六合县衙的城防压力必然陡增!

  李淼说得并无道理,稳着发展是没有错,大铜山人数一多,维持秩序的乡兵就少了,一千多人能维持到这样不乱,是很不错的成绩。

  王明现在手里的兵是越来越少了,岳涛和陆宁在江南六县剿匪局面也是不太理想。由于剿匪越剿越多,尤其是北方南下渡江而来的流民已经成了鼎沸之势。所以流民之祸导致各县的治安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没有王明两支剿匪队伍,江宁的江南六县早就乱成了一锅粥了!

  王明之前在江宁府以快准狠的速度迅速肃清了逃难到江宁府的流民,对这些流民进行了安置,才让江宁府的生活秩序安定下来。

  现在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等到六月份夏粮收割,王明的粮食供给压力会降低一半,安置流民的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

  如今江宁城的粮食价已经涨到一石粮食涨到一两银子!只是什么概念,王明之前买糙米是三文钱一升,十升一斗,四斗一石算算?一石粗粮大约一百二十文,粮食几乎涨了十倍!

  目前江宁府属于比较太平的地界,要是遇到战祸,那粮食涨到三两到十两银子不是没有过!王明的产业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酒厂的高粱供应,大车厂的硬木比较缺,这些原材料大多数产自北地。徐州、苏北、河南府、开封府一带是高粱的生产重地,如今这些地方乱起来,高粱产量一定会大量减产。

  军械厂的铁矿、煤矿、苏钢、火药等原产料倒是不缺,武昌府的大冶县的铁矿是王明打造军械强有力的保障。硝石、硫磺和木炭构成黑火药也是采购了十万斤在仓库分别储存起来。

  三千多流民安置之后,王明的造城计划轰轰烈烈的开始了。等完成了江边到城南的官道修缮完毕,江远安排大约两千人来建造新的宿舍楼,安置更多逃难来的流民。其余四千多民夫全部拉过来建造保护城南产业的城墙。

  流民管理也是简单粗暴,顺从的流民给予任用安置,对于那些品行不端的流民重点照顾,王明会派兵监督这些流民去参加苦力劳动力锻炼其心性,如果有不顺从的直接杀了。王明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功夫来教育这些不成器的愚民。

  王明有意让在上元县剿匪的陆宁和他手里有七百多人直接带兵过去支援大铜山,参与对方家墩匪部的清缴。这样下来,大铜山被方匪挑战的压力会减少许多。

  “造船之事如何了?”王明看着身旁的苏桓问道。

  “造船现在已经让江远安排民夫开始建造了,已经准备好了木材,大车厂的木工师傅调拨了二十多个木工配合建造。相信两个月左右,运输一千人的运兵船就可以建造好了!我们计划建造六条,以备不时之需!要等三县的银子筹齐造船也不知等到何年何月了!”苏桓缓缓地回道。

  “那还是需要找船帮借船的!顺带再拨付一千石粮食支援大铜山建设!如今大铜山百废待兴,民房奇缺,马匹贩卖市场和商业街也是开工在即!我们这边能做的也就只有那么多了!兵符拿去!安排陆宁带兵北上支援大铜山,彻底解决方家墩之匪患!还有,骑哨队的任务是北上侦查周国主力走向,不要在剿匪上的事情过多纠缠!”王明把大铜山的一些事情做了安排,让苏桓去执行。

  苏桓领命,拿着王明手里的兵符就开始安排计划粮草和船只,准备调动陆宁所部的安宁军北上剿匪。

  梁超回到了青龙山,苏桓刚走,梁超就见到了王明。

  “如何?周家两兄弟北上了吗?”王明看着一脸疲惫的梁超问道。

  梁超一直盯着周家两兄弟和黄县丞的动作,再就是把整个江宁城的地下黑恶组织摸底查探清楚。梁超本来就面生,在黑市里交易了几次军火生意就被有心人盯上了,就这样一来二去,梁超如今和周牧二人在本地一个叫洪帮的组织做了堂主。

  梁超在江宁朱雀大街这一带有自己的堂口,帮主分了三十多个喽罗给他。洪帮是个江湖组织,和丐帮差不多。这个组织总体来说还算是讲义气,劫富济贫的组织,主要产业很杂,涉及到黑市、米铺、茶馆、赌场、青楼、集贸市场等等,堂口主要是守住自己的一带地盘不要被别的帮会侵占。

  保护自己地盘的产业,其实和王明手里的安宁军差不多,就是一条街上防卫治安的打手。只要有人在这条街上欺行霸市,打砸抢之类的破坏江湖规矩。他梁超的堂口的兄弟们就开始对这些人进行管控,彻底镇压下去。

  现在王明问他的话,梁超内心其实是有些情绪的,他也不知道自己这个骑哨队长还能不能回到岗位上去,于是回道:“大人,周家兄弟已经带着手里的一帮打手北上了,上次他们说要入股我们水泥厂的事暂时搁置了!说是这次回来要给大人一个惊喜,入个投名状什么的!”

  “哦?什么投名状?”王明被周家这两兄弟不按套路出牌的特点弄得有点兴趣。

  梁超把嘴巴圈成一个O形,道:“炮!大炮!”

  听到大炮两个字,王明有些震惊。要知道,整个大梁的城防手里都没有几门炮。最常见的虎尊炮和弗朗机并不多,分配下来州府总共就是十多门炮。

  弗朗机炮射程就两里到三里左右,打的是一斤的铅子和一斤的火药。杀伤力不是很理想,这个时代的火炮很原始,打出去完全看跳弹来造成伤害的,携带也不方便,动不动就几百上千斤。

  火炮是攻克火铳兵的法宝,火铳兵遇到了火炮只有挨打的份。王明一直想要组建炮兵营,他看不上现在的火炮技术。也让A国的王明秀才帮着找找铸造难度不大却比较先进的火炮制造技术。

  现在没有车床技术,要把未来的兵器军士技术拿到这里来不切合实际。动不动就是什么高射炮,加农炮,榴弹炮,在这个原始社会里想想就是一句笑话。王明这是个真实的世界,不是小说话本那样,穿越过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无脑小说。

  这就是王明一直没有发展火炮部队的根本原因,未来周国也有火铳部队和骑兵。安宁军现有的装备很难于与人高马大的周国军队抗衡,这对王明来说,都是需要时间和机遇的!

  “好,要是他能弄到夷邦最先进的红衣大炮就最好不过了!”王明脸上满是兴奋地说道。

  “也不知道这两个人有没有命回来!如果回来,周家两兄弟是可以重用的!”梁超淡淡道。

  “那是!对了,你在洪帮如何了?”王明关心地问了问梁超。

  听到这个问话,梁超顿时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脸无奈地说道:“大人,我能回骑哨队吗?我有点想念我的弟兄们了!”

  “怎么了?在洪帮受委屈了?我不是看你在洪帮做堂主做得好好的吗?手里有三十多个马仔,怎么也比在骑哨队风光多了!哈哈哈!”王明看着一脸苦相的梁超打趣地哈哈笑了起来。

  “唉,大人你有所不知!卑职这些都是权宜之计!这不是为了等大人一声令下,将城内的黑恶势力一个晚上全部扫光嘛!我可是忍辱负重啊!”梁超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诉苦道。

  “我知道的!等到周国攻克徐州,安宁军就会将江宁城内所有的各大帮派的势力全部驱除!德远,你还需要进一步摸清楚有些暗藏在深处的黑恶势力,以免清扫的时候不能全部拔出,给我们未来留下祸患!”

  “大人,卑职知道的!卑职定当不辱使命!”梁超抱拳回禀,眼里顿时有了光。

  知道了王明的基本想法,梁超也有了盼头,相信扫清江宁城安全隐患指日可待!

  “大人!还有一件事,现在朝廷吏部的下放的王廷和王大人已经到江宁了,已经和周新周大人开始接触了!大人,这周知府大人一走,我们会不会有影响?”梁超眼神忧郁地看了一眼王明道。

  “我知道的!暂时不会有影响,我们先观望一阵再说!”王明劝慰道。

  梁超见王明如此自信,也不再言语。

  陶家庄,五里外。

  三十多匹马队追击着四匹马匹向着南下一路狂奔。毫不意外的是段亭寿所部心中被方家墩的马队发现了,并且展开了围堵。段亭寿一行一路狂奔二十里地南下,在距离大铜山的大约还有一百里地,名叫秋风岭的地方被另外一群流寇马队堵截。

  前有马队堵截,后有马队追击,段亭寿四个安宁军骑哨陷入的困局,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篇连载《风雨欲来》(355)围追堵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