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披挂满身荣耀,高唱灵魂圣歌

亲爱的书友们,今天我继续带领大家阅读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第二部分第四章基督教的第9-15节。

一、上帝之爱以外,别无他人

 世俗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最不体面的情形,就是变得跟庸俗大众一样,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设法让自己从芸芸大众中脱颖而出。

 根据基督教的教义,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创造物,都平等地得到上帝的爱,也应该拥有尊严,在上帝之爱的范围之外,别无人类。“我们与他人共有的东西,构成了我们身上最珍贵的东西。”

 基督教要求我们,通过表面的差异,去关注那些普遍的真理,以及在此之上的集体感和亲情感。基督教认为,世上没有陌生人,他人和我们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弱点,我们同他人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基督教一直在努力,促进我们的集体归属感,比如通过举行教堂活动的仪式和演奏教堂音乐。神圣的灵性音乐,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我们在被音乐感动时,发现他人也跟我们有一样的反应,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是不可理解的人物,从而开始建立起真挚的联系。

 我们总是会对小孩子更为宽容,耶稣劝我们要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对待成年人,这样我们对他人品格的评价就会发生大的改变,从而多一些爱护、同情和宽容。

二、因恐惧而去追求个人的辉煌

 我们扬名立万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一种恐惧心理,对目前社会上的种种不利因素的恐惧。

 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是连一般的尊严和舒适都无法保证的话,那么他对上层身份的渴望会异常强烈。所谓“集体越堕落,个人成就的诱惑力就越大”。

 相反,如果社会的公共环境完善且透出尊严和辉煌,则民众想要追求个人辉煌的愿望就会降低,会认为做一个普通百姓就很好。比如,瑞士的苏黎世人购置私家车的愿望,会远低于伦敦或洛杉矶,因为苏黎世拥有世界顶尖的有轨电车系统,不仅安全准时,而且洁净暖和。

 在理想的基督教社会中,因为尊严和资源在根本上是平等的,因而人们对未能取胜的恐惧会减弱,对胜败的情绪感受也会变得钝化,从而易于被控制。

三、世俗之城与上帝之城

 基督教关于身份的理论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两种身份,其一是世俗的身份,包括个人的职业、收入和他人对其的评价;其二是灵魂的身份,包括灵魂的素质,以及审判日那天在上帝眼中的功过。圣奥古斯丁将这两种身份分别称为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

 但丁发展了奥古斯丁的思想,他在《神曲》中详细描述了“基督教等级思想的最终体现:天堂和地狱”。地狱至少有9层,是为犯了某种罪孽的人准备的;天堂有10重,是为具备美德的人准备的。

 在世俗之城中辉煌一时的人,却在地狱里忍受煎熬;在世俗之城中贫穷困苦的人,因为灵魂的美德,而享受天堂的美妙。这两者身份的差异,有利于虔诚的人摆脱对世俗成就的单方面的价值追求。

 基督教并没有废除等级制度,它的功绩在于,“用伦理和非物质的方式重新定义等级”,主张个人价值不是由财富所决定的,贫困能够与美德并存,从事低贱职业的人,同样能够拥有高贵的灵魂。

四、艺术的宗教作用

 基督教利用绘画、文学、音乐和建筑等艺术形式,赋予他所宣扬的价值以美丽和庄严,从而凸显了美德的意义,提升其在统治者和广大民众心中的重要程度,并防御与对抗世俗的价值力量。

 城市中的大多数建筑,是为了满足民众的衣食住行等世俗需要而存在的;而大教堂的目的在于,引领世人去信仰并感受上帝之爱,是穷人之家,是心灵的住所,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我们披挂满身荣耀,高唱灵魂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