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这些年我踩过的“坑”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是夏也呀”)


你每年可以读多少本书?

一本300页的书你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读完?

读了一本书,你能记住什么,又能真正用到多少?

这是我参加叹号高效阅读体验营被问到的问题。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底层能力,是投入低、效果佳的自我投资。一直自诩为爱读书的人,但是在这次体验营上,发现原来我是以“玩一玩”的心态在阅读,踩了不少阅读的“坑”。


1、书单杂乱

关于读什么书的问题上,我一直没有过多纠结,都是凭自己的兴趣去选书。而兴趣随时都在变化,导致看的书缺乏系统,很多东西只是看到一点表皮。

这种阅读方式很容易造成一种假象,误以为自己的知识面很广,好像聊起任何话题,都能说上几句,给自己带来社交快感。

如果深究下去,你所说出的这几句话,可能是书本作者的观点印在你脑海里了,你只是在复述。也可能这观点已经过时,在专业人员眼里根本不值一提。或者还存在与它相左的论述,你只是还未看到。

这是无系统阅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它满足了你一时的兴趣,却无法真正发挥书本的价值。

解法:阅读100本书成为专家。找到自己专业领域的100本口碑良好的书籍,花时间集中阅读,坚持输出感受与启发,让你的阅读增值。


2、学科限制

现在,我们都流行以分科方式学习,以文科生、理科生来界定大家的思维,形成文科生就是感性的,理科生就是逻辑强的刻板印象。

读书时代的我,一直很向往项目式的学习模式,不分学科,对一个主题进行多维度探索。但是逐渐长大的我,没有了这种强烈求知的欲望,会下意识认为我是文科生,我是个很感性的人,思维逻辑性不强。

然后,事实就一直在告诉我,“你的想法是对的”。因为我一看见一堆密密麻麻的数字,就想逃避,看到涉及数字计算,逻辑思考的内容,就觉得自己难以理解。

但是,我的逻辑能力、数学能力真的这么不好吗?参考学生时代的表现,并不是这样的。只是,我在自己是文科思维、感性思维的限制下,一次次萎缩在自己的定义里。

这种学科偏差,让我只沉浸在文科类科目里,理科类的一概不接触,相当于少了一半的人生体验。

解法:冲破学科藩篱,深入理解所有知识本为一体,在专业知识积累上,接触不一样的学科知识,同时发展理性与感性思维。


3、知识无系统

以前老是觉得自己读书慢,阅读质量低,看了一本书,没过多久就像没看过一样,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阅读技巧不足。

听了叹号老师的分享,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知识存量问题。当我们艰难地看完一本书,看第二本同领域书籍的时候,速度和联想都会有所提升,因为这是在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去阅读。

知识存量涉及到系统性读书、及时输出整理、个人启示与行动等方面,当看的相关书籍愈多,输出整理就愈发重要。这样每次看到新知识,都与原来的知识系统相联系,提高阅读效率。

解法:构建专业知识树。完成专业领域基本的知识积累,画出知识树,每次讲新的内容与知识树相联系,并补充到知识树中,不断启发灵感,让知识更有价值。


4、忽视精读

回想以前,我的阅读很像是作秀,只管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只管把字一行一行看完,不管看书效果,不管能否获得提升。

看过一遍的书,老是觉得自己已经看过了,不想再看第二遍,即使偶尔的重复一瞥已经让我体验到重复阅读带来的惊喜,但是我依然不愿意看一本书第二遍,一股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在作祟。

其实,阅读的质与量都很重要。在前期阶段,量比质重要,中后期,可能质比量更重要。前期,泛读100本专业书籍,是在打专业地基,中后期精读经典,是要去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体系,这是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长期泛读就是沉浸在知识杂货铺里,看到什么拿什么,自己的真正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而精读,可以深入理解脉络和观点,帮助我们发展体系。毕竟,看别人总结出的再多技巧,都不如自己总结出来的更适合自己。

解法:通过泛读打好专业地基,再精读领域内经典书籍,不断输出个性化感受与体验,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士。


5、 成为书的奴仆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与书的关系,只是和很多人一样,拿着书就开始一页页读,不经意间成为了书的奴隶,被书牵着鼻子走,指哪走哪,完全放弃了自主性。

叹号老师分享了“24个关键词”阅读法,让我看到了成为书的主人是什么感觉。

这是一种与书的互动游戏,也是一种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阅读方式。通过感兴趣的关键词,既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填补了知识漏洞。又能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阅读情绪,避免枯燥感。

这过程像是在闯关玩游戏,完成一个问题就过了一个关卡,阅读也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关于阅读方法,最常见的是要带着问题去阅读,但是怎么样寻找合适的问题?挑选感兴趣的关键词是个好方法。

解法:关键词阅读法。根据目录列出感兴趣的24个关键词,到书中寻找答案。阅读专业领域的书籍,主动去构建知识体系,提升阅读速度和质量。


阅读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不管是什么领域,都可以找到经典书籍和榜样人物。不管每天投入多少时间,2小时或者半小时,甚至10分钟,只要有思考,有领悟,有体系构建,都是一种在前进的方式。

期待与你在书里相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阅读,这些年我踩过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