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公文材料成为地方产业发展实践的短板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曹德旺的专访。内容不外乎对于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的展望,——结论当然是有些悲观 ,当然论据是很充分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官媒及自媒体平台对于疫情后中国经济深深的忧思可见一斑,这些分析文章充满焦虑,思辨的方式是简单直接的,当然不乏书生论剑时的感性澎湃。

但让我深深的陷入思考的是曹德旺的一个观点:大意是我们的地方政府过于强调产业的新旧之分,甚至搞出了传统产业就是落后产业的错误或争议实践。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蔓延后,N95口罩的持续旺销脱销甚至登堂入室成为战略产业战略产品,就很充分说明口罩这个过去所谓的传统产业传统产品,需要被转移出去的落后产业落后产品,摇身一变新兴、变现代、变战略了吗?!这又充分说明了另一个颠扑不破的产业发展真理: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和落后的观念。

不过更让我思考和忧心的是,落后的观念更可怕。

从我自身的工作经历看,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无疑是有能力且有观点的,但领导不喜欢或者没有时间写材料,他的报告讲话文宣基本都是通过秘书代笔或者起草初稿的,而中国地方政府的秘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多数不是来自于经济金融领域科班出身,换句话说是从别的专业别的方向转移过来的。

当然这是与中国的国情有关,我们高校培养的经济金融领域人才基本不会来政府写材料,因为相比银行企业高校这些职业,机关材料工作太枯燥太劳累太清贫,且缺乏政治上升空间。机关材料文风过于方正过于偏重形式,讲究逻辑和思辨往往是流于表面的,对产业政策的思考缺乏理性逻辑训练以及生动实践的对照。

有时候能力强的领导可以纠正这种缺陷,但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潜移默化中会被机关材料秘书的观点所影响。这些年地方政府各种政策、领导讲话中有关产业转型升级,新旧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与落后产业关系 ,诸如此类的观点,真理与谬误并存,误解与创新同在 ,这是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事件中一个比较尴尬且难以言明的现实。

跟各级政府机关中“处长治国”“秘书治国”类似,材料秘书看似鹦鹉学舌,实则肩负着一级政府观点政策放大器作用,从这一点看有关谬误流传流毒深远就不言自明了。

一般而言,秘书和材料是相关领导的记录员和传声筒,然后人性是有弱点的,领导也概莫能外,秘书和材料又不是单位读的,从领导那里接受观点接受直射,偶尔也会把思考反射和折射给领导。这是一种思想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是如水银泄地,潜流涌动,让错误的观点流传更远。

所以,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在未雨绸缪应对后疫情时代中国产业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本清源廓清从政府机关到社会民间以及线上线下舆论场中种种错误观点,非常重要非常迫切。尤其在机关单位需要来一场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展专领公文材料写作模式变革,这就是如何在公共材料的起草过程中嵌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智库外脑力量,这需要转职能转作风转文风的跟进,这个工作量不亚于当下正在进行的以放管服为重要抓手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

莫让公文材料拖了产业政策有利有效发挥的后腿!莫再养成更多地方产业政策执行实践中的“窦娥冤”!莫让公文材料成为地方产业发展实践的短板!

你可能感兴趣的:(莫让公文材料成为地方产业发展实践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