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

不可否认,人都有被陪伴的需求,吃饭、逛街、看电影……没人陪的时候还略显孤寂。当然这也并不是空穴来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出解释,人的需求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递减。而陪伴就可归到社会需求中的归属感。

恋人间的“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陪伴虽然是人类重要的一个需求,可我们真的需要被时时刻刻陪伴吗?答案显而易见,我们也需要独处。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句话让不少读者直呼说出了心声。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独处。《现代汉语词典》对独处的定义是:一个人单独生活。而心灵上的独处就是相同的心灵上的单独生活。

在周国平先生为《孤独,回归自我》这本书写的序言《孤独的价值》中提到,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某个恰当的位置上。

独处,是为了内在的整合,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人生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到些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而独处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方式。

在希腊乡间,丧失亲人的妇女需要居丧5年,在居丧期间,妇女需要穿黑衣,每日朝拜亲人的坟墓。这样的做法在我们现在看来仿佛是不近人情,甚至是残忍的。但反过来看,这样的独处过程,未免不是沉淀的过程。若是没有这个独处的宣泄情绪的过程,这会导致他们的哀痛过程被延缓、破坏,而成为未完成事件。

喧闹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找到一点与自己相处的时刻,周国平先生说到:“而事实上,无论活得多么热闹,每个人都会有最低限度的独处时间,那便是睡眠。不管你与谁同眠,你都只能独自进入你的梦乡”。保证一定的睡眠,会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放松的时刻。

写作也是一种很简单的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当把想法一点一点整理成有序的文字,呈现在自己面前,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写作的过程,更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我有过很多这样的经历,当我试图把问题描述给别人,精简、排版文字时,很多问题往往无师自通,迎刃而解。写作是很难得的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独处,是为了和自己对话,是为了了解自己。

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