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那些悄然退场的行当 ——之拾粪

记忆中那些悄然退场的行当

 ——之拾粪

张范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名言,套用这句名言,解释一种工艺、一种职业存废的原因,用“业竞天择,用者生存”八个字作答,说恰如其分可能不太谦虚,但起码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在历史长河的淘漉中,在天物竟择的拣选下,很多行当因社会需求的消失被淘汰,被送进博物馆,放进记忆的时光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拾粪

顾名思义就是捡拾人畜粪便,这是维系农耕文化的重要配套系统。

农谚云“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使粪,等于瞎胡混”。我国还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其中把“肥”字放在仅次与“土”的位置,可见肥的重要性。因为当年还不能大量生产含氮磷钾的化肥,所以有机肥就显得异常宝贵。

当年所说的“肥”,均是农家肥或曰有机肥,即“粪肥”。其实粪和肥还是有区别的,粪是人畜的粪便,我们叫大粪;而肥则是用农作物秸秆、腐枝败叶、人畜粪便等堆沤发酵后形成的有机肥,叫小粪儿。

为了弥补粪肥的不足,人们自然想到的是把流失在外的动物粪便捡拾起来,用于农田,这就是拾粪,因此拾粪拾的是大粪。

拾粪的工具基本是两件,一是用红荆条、柳条或紫穗槐条编成的粪筐,一是粪叉或铁锨。

拾粪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项工作、一个副业。职业拾粪者,就是掏茅厕的,他们很少背着粪筐满街转,而是推车掏粪,掏完后拉到大粪场晾晒出售。那时候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来形容我们县城一城四关的“主导产业”,曰“东街东关瓦刀砍砖,南街南关寿木花圈,北街北关粮食良棉,西街西关大粪一滩”,说明西街西关拉车掏粪的多。

再就是背粪筐拾粪,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大人孩子们一项经常性的、十分光荣的重要工作。特别是我们这些中小学生,上学都要背着粪筐,这既叫学工学农,又叫勤工俭学,班里还隔三差五的搞一次评比,那时候根本没有“臭”的感觉,更不觉背着粪筐不好意思,让人不好意思的倒是粪筐里没有粪。为了多拾一些,我们经常自觉早起,背着粪筐到村里村外转上一圈。尽管这是个小概率事件,但转总比不转强,赶巧了甚至收获还蛮大的。

关于拾粪还有两个笑话要说。一个是真事,一个是符合可然律的真笑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已经全面推开,分得土地的农民看地特亲。某社员,一次进城买东西,回家的路上突然内急,需要方便,但又舍不得把这泡屎拉到别人地里,在“肥水不流外人田”信念的支撑下,骑着自行车上,一个路猛蹬,当骑到自己地里褪下裤子准备“大办”的时候,只放了几个屁,气的自己打了自己两个腚瓜子。

另一则笑话是说,一天几个老汉碰到了一起,憧憬起了未来,竟想到了做皇帝。一个是拾粪的老汉,愤愤地说:“我要是当了皇帝,就下令这条街的粪全部归我拾,谁去拾就让公差把他抓起来。”

如今马牛羊猪鸡全部圈养,再想拾粪早已经没有可能。

2021年8月5日16:17:18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那些悄然退场的行当 ——之拾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