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永新教授《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有感

说起智育,过去来讲是以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朱永新教授所谈的智育是提升自身智慧,而不是刻意计较智力,它在整个教育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传统型教师引以为豪的“唯分数论”、“唯成绩论”,实则是一种畸形的智育,他的这种观点印证了我一直以来所践行的教育方向。

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主要目的,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学习的过程,而感受到书本之外的心灵启迪。

现如今,我们口中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有一天当他们远离课堂,学校里面所赋予他们的又该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当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才是教育”。如何思考、如何包容与谦让,或者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高尚,这才是我心中对于智育的理解。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不能只是题型应对自如的赞赏,更要体现在面对突发事件的独到分析与解决方案。

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更多关注现成答案、公式,或者对于知识点的归纳,再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展现在卷面上,就连最能触及内心的作文也有了可以参考的模板。

一些学生尽管具备解题的能力,却对学习缺乏持久的耐心。有时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剥夺了他们在生活中创造和想象的兴趣。

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这虽然能让课堂变得规矩起来,但也让“以人为主”的学生观荡然无存。

我其实特别喜欢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哪怕老师偶尔犯错也能被他们当堂揪出来。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圣人,学生的大脑也不是空荡荡的容器,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风格,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智育。

在我看来,师生关系不是敌对状态,因为有些时候我还得去请教他们。比如我刚开始不知道如何使用转笔刀,为此还遭到一年级小朋友的嘲笑。

在如今这个信息便捷的时代,我们能够用阅历或者经验控制他们的地方已经很少了。师生之间要始终处于平等互助的状态,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放低姿态容许他们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

过去我们备课时,考虑的是自己如何上好这堂课,而忽略学生能否通过我们引导获得显著收获。

教学过程不是提前设计好脚本、自娱自乐的表演,应该把教师“如何教”,转换为学生“怎样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思考。

朱永新教授所倡导的智育,是要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大脑,使之成为一口能不断喷涌知识泉水的深井。

我们传授学生的“学习方法”,终究是要在生活中得以检验,以自己的主动探究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

智育不只是停留在课堂,更要引导学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所以,只有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参与感和好奇心,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革命》中写道“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而我们的教育却把大多数人引向失败。近年来学生的厌学情绪普遍升高,他们在被“分数”打倒的时候,自己也已经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

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智育就是一场场优胜劣汰的选拔赛,为了所谓的“成功”,众多学子成为长期“陪跑”的对象。

家长曾对我说: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有点好面子,你多在好的方面夸夸她,这样她才能学得更好。这不光是对于我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自我鞭策。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千万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

孔夫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其实就是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让他们获得求知与思考的快乐!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在书面考试上出类拔萃,更应该赋予每一位学生学习上的成功感。

知识本身不等于能力,我们的智育并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记忆负担、心理负担的同时,应加重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劳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拓展训练。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不能限制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智育最怕的就是出现更多的“雷同体”、“克隆儿”,我们应该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协调德智体美劳等诸育于一体。

智育的成果绝不仅仅是分数,而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盘活综合决策与应用的能力。

在《爱心与教育》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育者)首先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能够在未来社会站稳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地生活。

我们应该给家长呈现多方面客观真实的表现,而不是只把通知书上的分数换成ABCD四级,和一段无关痛痒的评语。

不能为了片面提高学生的成绩,而让他们整日陷入题海战术,课外阅读只背书名、作者、大概内容与经典名言,却没有深层次的沉浸咀嚼。

如果没有时间好好读书,也就失去了提高审美情操、充实精神食粮、完善人格修养的机会。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关起门来搞教育,是培养不出开放包容的学生。对小鸟的喜爱是把它们放归到大自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把学习的基础自由还给学生,使他们敢想、敢看、敢说,有时间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智育的核心是培养他们创新与实践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把知识活学活用。

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教育受到很大挑战,教师的知识储备优势正在面临冲击。

但学生无法正确辨别网络中存在的有害信息,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最新的潮流讯息有很强的敏感性,并且有全面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

我们应及时转变观念,做学生的学习伙伴,让智育成为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人格塑造与智慧碰撞的桥梁,让彼此的人生因为这一次次美丽的邂逅而格外富有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朱永新教授《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