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天的一些杂感

台湾作家杨照说:“人与人之间聊不起来,一部分源于文化生活的贫乏。在我们的社会中,碰到陌生人,谈书谈音乐会谈美术展览,谁理你啊?所以我们只好设计各种方式,让不熟悉的人可以表面上聚在一起,实质上没有什么生命交流。”

如果聊天能成为一种文化活动,把音乐、书法、绘画、体育、文学等不同范畴的内容囊括进来,就会给我们平庸琐屑的生活,增加一抹亮色。但一帮人聚在一起,很有可能聊不到这些话题上。

一旦有人往这些话题上扯,就会被视为矫情,说多了,还会令人反感。假如参加一个饭局,你把话题扯到苏东坡那里去,这会让在坐的人心生不快。如果你不识相,不打算收住,且越说越多,不仅没人听,还很有可能被制止,比如有人起身向你来敬酒,说些婉转的话,意思是赶快闭嘴。

在这酒肉之场,你渊博的知识,优雅从容的谈吐,会映照出别的的不足,不仅不合时宜,还是一种冒犯,而你自己,很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每于此时,夹着尾巴,落荒而逃,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压制或清除了异己,一桌人的话题,从苏东坡那里矫正过来,就很有可能朝着明星八卦、坊间传言、别人隐私方面走去,最起码也可以谈谈别人的婚姻、邻居的小孩、工作的薪酬、单位的领导等。

一个人生活的平庸琐屑,是从自己的单调乏味开始的。头脑里没有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就过不了文化精神的生活,而聚一帮人,开一桌饭,吃饱了肚皮,喝多了烂酒,就只剩下别人的是是非非了。

杨照说,文化是和人分享的最佳话题,因为它可以把真实的感受拿出来跟别人交换,这种交换是感动、是享受,所以不会引起彼此的争执冲突,另外,文化还有多层丰富内容可供挖掘牵连,能够让人兴味盎然地一直聊下去,而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大家表面上聚在一起,实质上却没有什么生命交流,这说明我们的聊天能力正在快速衰退中。

如有这样一个聚会,牵头组织的人要求大家每人拿一本书,做介绍和交流。而相熟或不相熟的朋友坐在一起,有书本作为媒介,根本不愁没有话题。读一段诗,谈谈感想,并获得掌声,这不就是小时候上课的样子吗?但为什么长大了聚在一起,要喝大酒、聊八卦,后半夜还要找个包间去鬼哭狼嚎?

从小就学习音乐、美术、体育、语文,这都是足以支撑一个人精神层面的东西,但长大了,你发现它只是一些当年学习过的课程。当全民为一些明星八卦疯狂,当业余生活只剩一部手机,当聊天的话题越来越狭窄只是一些是是非非,你会发现,生活中已经没有艺术,没有文学,它只是你当年上过的课,考过的分。

什么时候开始去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什么时候才会有真正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聊天的一些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