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初阶课第三讲——外化态度与技巧

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294天 2021—12—29

        林老师初阶课第三讲的内容是《我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外化态度与技巧》。

        此刻,你会说叙事疗法(叙说实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咨询学派?有哪些关键概念?

        后现代强调个别差异,用故事理解的解构来叙述故事,改写故事,引导来谈者活出新的版本的故事。遵异求懂,来谈者故事中他好在乎和重视什么?盼望生活可以怎么继续?

一、叙说实践历程概念图

        问题被内化后,内化的理念(主流文化)会去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内心会有冲突和纠结,所以要把内化的东西外化,让当事人看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二、问题内化

      当人们可以看见自己被什么信念或价值观捆绑,他就能重新选择。

      人们会不自觉地将主流文化、知识、社会价值内化到自我认同中来规范自我,人的困境与主流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解构]:挑战主流文化、知识、社会价值的无比威力和权势;重新思考它们与人的关系与影响;避免它们一再重复压制人们。

        如:一个欧洲人工作特别勤奋,被认为有病,到了华人的世界,人们都称赞他的努力。他从一个有病的人到正常人,是因为区域主流思想的影响。

        如视频:

        这四条棉绳代表的是什么?束缚、家人的期待,这就是主流论述框架的东西。

        第一条绳谁帮他剪去的?是别人。为什么不帮他一起剪掉?因为他自己剪比较难,他有了觉察:不知道自己生命的主人是谁?当他感受到有四条棉绳在操控着的时候,叙事就可以和四条棉绳对话。第一根需要别人帮忙,但自己剪掉和别人剪掉是不一样的。叙事就是我们怎么让自己帮到自己,这是很重要的。

        越乖巧、越听话的人,会把这些标准压在身上,越体贴的人,越想要符合别人期待的标准,也是越压抑的人。叙事要让一个人的主体性找回来,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如绘本《我的32个脸孔》:这是台大的一个优秀学生画的。

内容如下:

我非常讨厌自己

而且,我很怕别人知道这个秘密。

在人群里,我常挂着开朗的笑容,没有人知道我其实好讨厌自己。

我的身体好像装了一个隐形的水龙头,把许多心事都紧紧地锁在胸口。

从小到大,在师长与同学面前,我都是成熟懂事、乖巧杰出的好学生

但是一回到家里,在爸妈面前,我却成了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任性娇纵的巨婴。

考完联考时,明明自己考得不错,我却还是万分焦虑,频频打电话给同学,抱怨自己考得超烂,这次我便长了一张自卑又好胜的脸孔。

然而,看见公园里的猫咪时,我又会变得好慈祥,好和蔼,不但拿出食物来喂它,甚至还会啰哩啰嗦地对他讲话。

真的,有时我会兴奋到,都已经回家洗澡了,还在开心地大声唱歌,宛如活泼好动的青少年。

而跟陌生人应酬的场合,我却又会变得很别扭,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该皱眉。这时我又变成一个自闭害羞的儿童,和四周人的世界隔了一层看不见的纱门。

可是,在跟熟人相处时,我却又非常地健谈豪爽,滔滔不绝声如洪钟。这时的我,喧闹得宛如是在公车顶上放肆的鼓手。

尤其在好友们面前,我常是耐心倾听的脸孔,仿佛心理医生,永远在同理与治疗大家的心情。

那就像是24小时服务的生命线,一直都充满爱心地面对朋友的心事与问题。

但,等到聚会结束,回家途中,我却会为了自己在聚餐时说过的一句话而自责不已。我会不停地想:我怎么会这么愚蠢,我怎么可以说那种话?我怎么会这么可笑?

我一直要试着停止批判自己,鞭笞自己,可是,我的脑子根本不听我使唤。

我总觉得,身体里有另一个我,时时会跳出来批评自己,而真正的我则被囚禁在监牢里,对那个老是评价我的家伙无能为力。

于是,我会沮丧地躲在家里哭泣,心里难受得想要拿刀子刺自己。

有时甚至会痛苦地抓狂,站在阳台喃喃自语,仿佛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情绪跌落到谷底时,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熬到明天。

那种感觉就像是个无家可归、没有未来的游民,挂着一张抑郁绝望的脸孔。

即使,如今我已找到了终身伴侣,也走入了婚姻,我仍然无法抵抗忧郁低潮的大浪来袭。

要如何才能让先生明白,为何我会为了一件小事而想东想西,讨厌自己?

在国外念书时,我是那么地独立自主,可以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去逛街,一个人去看病。可是一回到台湾,回到先生身边,我却仿佛变了一个人,做什么都吵着要他陪,好像我是个行动不便、难以独自出门的人似的。

尤其在生病时,我便特别地软弱,一定要先生陪伴我,即使他正在外地出差,也吵着要他即刻赶回来。这时,我根本就是个黏人的小孩,一直殷殷等待着家人的归来。

然而,跟先生吵架时,我却又会暴跳如雷,大声咆哮。那种情形,就像有几十个暴怒的我,充满恨意地从地狱爬出,不把对方摧毁绝不休止。这时的我,就像长了几十张青绿恐怖的脸孔。

而在跟先生冷战时,我却又可以整天不说一句话,冰冷漠然,对他视若无睹。这时,我便是一张沉默冷淡,假装入睡的脸孔。

而当讨厌的长辈打电话来劝架时,我一看见来电显示,就马上变成隐形人,任由电话响个不停,我也不愿去接听。

然而,一到出外洽公、谈判协商的时候,我却又会变得非常实际,凡事小心谨慎,算盘打得很精。于是,同事眼中的我,便是一张眉头深锁、让人很有压力的严肃脸孔。

而当老板在会议桌前滔滔不绝地夸耀他的当年勇时,即使我心里十分不耐,仍卖力演出专心听讲的表情。这时,我的脸上便挂着一张表里不一的面具。

工作压力很大时,我会忍不住一直看电视,明知道已经夜深了,我却无法控制自己,黏在沙发上看了一部又一部的影集。这时的我,宛如万分疲惫、麻木茫然的中年男子,完全不像同事眼中精明强悍、讲究效率的强人。

等到累得终于要睡了,我却又变得很神经质,要再三检查闹钟的设定,害怕第二天睡过头。还要一再检查冰箱是否关好,瓦斯是否关紧,宛如得了强迫症的病人,一定要确定100%的安全,才敢入睡。

我常问自己,有这么多脸孔的我,算不算是一个虚伪的人?甚至我会对着镜子想,我是不是个很怪的人?别人会不会觉得我精神有问题。

虽然我觉得,胸膛里好像长了各式各样的自己,挂了形形色色的脸孔,但这些脸,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藏在我身体深处,那个若隐若现的真正的我。

我从来不敢让大家认识那个真正的我,因为我觉得自己这么奇怪,真的有人能接受吗?有人真的能了解,而不会大惊小怪吗?

在我心里,自己的真面目其实是一张怪异至极,跟这世界格格不入的脸孔。

看《我的32张脸孔》,思考:

1.与哪些脸孔似曾相识?

2.我自己怎么看待不同情境下的自己?

3.喜欢自己?与自己好好相处?重要吗?

4.如何才能与自己好好相处?

        去接纳自己在不同情景下自己的样子,不同情境下会呼唤出不同的自己,这是很正常的。接纳才会有喜欢,让自己喜欢的样子多出现一些,与自己好好相处。

《我的32个脸孔》,32张自我剖析的自画像+忧郁风解析。

由:我非常讨厌自己开场……

经:各张不同情景下的脸孔,观察,解析,批判

到:原来,很多人跟我很像……(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啊)

至:我并没有特别不好

这些用主流价值批判自己没有达标,就是问题内化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愈反省,愈讨厌自己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越反省越讨厌自己,从而陷入自责,常常看见自己不够好,就会陷入惯性思维)

2.好还要更好,而且永远觉得不够好!(与相对好的自己共处)

3.容易看见自己的不足,不够好,且找不到克服与进步的方法,再笨的人都会批评……互相落气,求进步?!马上翻脸!

4.结论:那我们还需要反省吗?反省或反思是重要的,但要用好的方法。

我们需要的是反思,比如:今天我做的相对好的有哪些?我对自己挑战的突破有哪些?找自己做得好的。

焦点提醒我们:什么时候最有能量,最有希望感?是怎么做到的?叙事提醒我们:今天活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时刻是什么时候?这样,用好的反思方式(自己做的相对好的),越反思就越喜欢自己,越反思就越有能量。

二、问题的外化

      问题的外化即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问题是人正在遭逢的挑战,不代表这个人。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人不等于问题,人充满无限可能性,比问题多的多。与问题拉出距离,看见生活与思考模式背后潜藏的论述,提醒着人才是主题,人如何面对与处理问题,这其中的用心、努力与坚持、不放弃是值得好好探索的。

1.绘本:你很特别

2.视频动画:抑郁黑狗狗

        我是忧郁症,这是内化的说法。我有一个抑郁的问题需要去解决,这是外化,把抑郁比喻成黑狗,与之对话,就是一个外化的概念。

3.问题外化中的解构:

1)觉察困境是由隐形要求而来;

2)了解问题如何影响人;

3)了解问题的影响策略,进而阻断其对人的影响;

4)意识到地方性知识/独特意义经验,发现人们是自己生命里的专家。

4.问题如何外化?

比如:这个懒惰,什么时候来到你身边的?加上“这个”就外化了。

对儿童咨询,可以用玩偶拟人化他的问题,问他:这个难受像什么?

玩偶不都是可爱的,可以脏,也可以不好看。

5.相对影响问句

问题对人的影响是什么?(影响生活、梦想、关系等)人对问题的影响又是什么?

1)问题会影响:生活各层面、梦想与他人的关系

2)了解问题对重要他人(家人)的影响

3)评估问题的影响力

好或不好,如:你喜欢这个影响吗?

4)阐明你所给予的评估

为何是好/不好的影响?其影响分别是?

6.和问题的关系

比如:你想跟这个问题保持什么关系?(你想跟这个紧张保持什么关系?)答案可能是:不要来烦我,偶尔来就好,驯服它,多体谅我,和谐的关系,消灭它……

有的疾病可能没法痊愈,如何与之和平相处。

7.人对问题的影响

1)问题的威力何时变得比较弱?

2)你对问题做了哪些努力?

3)这些努力代表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4)了解到自己对问题做的努力会如何影响你和问题的关系?

5)你希望这份努力如何持续陪伴你面对这个问题?

8.问题外化的实务操作

证明人对问题的影响力比较大

1)挑选适合进行外化的问题

2)探索:问题对主角生活与关系的影响

3)好奇:问题命名?样貌?威力?企图……

4)评估:喜欢问题对你的影响吗?

5)定位:想与这个问题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6)探索:人对问题的各方面影响

问题何时威力会变小?甚至偶尔会威力尽失?问题最害怕你想什么或做什么?问题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到你的生活,你猜它在提醒你什么?当你学会什么时,你就可以过关?

举例:焦虑像关不掉的警报器。

它是怎么响的?它什么时候出现的?对你的影响是什么?怎么不能吃好吃的东西呢?你的观察是什么?你喜欢这个关不掉的警报器吗?你想要跟这个关不掉的警报器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它前提是提醒的闹钟,这个闹钟的功能是什么?

        来访者焦躁不安的情绪很适合做外化,懒也可以做外化,问题外化是要发挥想象力的。

9.资源的外化(面对挑战的配备)

1)厘清目前的困境挑战

2)萃取类似生命经验中独特意义经验的资源(如:勇敢、能量、勇气、力量)

如:我记得你有一个经验……那时候你怎么做到的?

3)邀请资源进入面对挑战的行列中

举例:黄锦敦老师三岁女儿“金色的勇敢”故事

10.练习:生命自由书写(把烦恼写在沙滩上)

一中年男子有很多烦恼,朋友让他去海边,让他在沙滩上写上自己全部的烦恼。他非常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烦恼,涨潮时,海浪打过来冲去了他1/10的烦恼,他忘记了自己所写的这1/10的烦恼,随着涨潮的海水,他的烦恼被全部冲完。他突然明白,自己来这里,就是要让烦恼消失的。

练习:

1)第一页:找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用10——15分钟不停笔写出自己最近所有的烦恼,不用修改。轻音乐陪伴着,真实地写出自己所有的烦恼,不求完美,只求真实。(把烦恼写出来,烦恼就会减少一半)

最后写出自己真正想要说的是什么?(这个很重要)

2)第二页:烦恼的萃取与好奇

3)第三页:心理位移它位格的书写

      基本上一周一次,或者一个月一次,与烦恼对话的过程,会有惊奇的发现和效果。对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更喜欢自己的地方是什么?要谢谢自己的地方在哪里?

      把人和问题分开,人就会成为问题的挑战者,成为懂自己问题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叙事初阶课第三讲——外化态度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