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闺蜜聊天,她向我诉苦,说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娇气了。
我忙问她为什么,她就开始念叨她家点点了:
小时候胆子挺大的,越大越胆小,前段时间带她去剪头发,一直嚷嚷说怕,我真是……
当面对孩子对你说:妈妈,我害怕……
大家会怎么办?
我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脱口而出“别怕,有什么好怕的,你看**多勇敢。”
似乎在大人的世界里,害怕是一件丢人的事,但我们作为大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啊,凭什么要求刚刚接触世界的孩子变得胆大呢?
其实,对他们来说,“害怕”也是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就和拿到新玩具会开心,和妈妈分开会难过一样,都是一种表达方式。
当他们愿意主动说我害怕的时候,恰恰证明你是他zui信任的人。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生硬地勒令他不准害怕,这样只会让他更害怕,从而情绪崩溃大哭、逃避,有些孩子会强忍着,长此下去,会有丧失同理心的可能。
01
孩子怕的是什么?
要想知道在孩子“说怕”的时候怎么处理,首先要知道孩子怕的是什么。毕竟“对症下药”,才能更快地得到答案。
01
怕天然的事物
一般突发的,变化快的事情,都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大的声音、从高处降落、突然的变化、突然的接近、疼痛、孤独等都是引起恐惧的天然线索,这些天然线索会派生出来天然的恐惧,比如怕黑、怕打雷、怕动物、怕陌生人等。3岁前孩子的恐惧,多数都是来自于天然线索。
02
怕想象中的事物
随着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孩子的头脑中会出现想象中的妖魔鬼怪、幽灵、死亡,以及看到书籍或影视中恐怖的画面、大人讲的恐怖故事、或者由于宗教信仰对神灵的敬畏而产生的恐惧。
大部分孩子会在四五岁左右,早一点的孩子会在三岁左右,进入到一个想象力迅速激增的阶段,喜欢自己吓唬自己,害怕床底下躲着大怪兽,害怕抽水马桶把自己也卷进去等。
虽然有些事物对成年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还没有全面认识世界,一切都在摸索阶段的孩子来说,却充满了很多未知的恐惧。更何况,仍然有很多大人怕黑、怕打雷等,孩子对这些事物说怕,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02
当孩子说“我怕”时,要怎么做?
01
要有同理心,接纳孩子的恐惧
当知道了孩子怕的是什么、为什么害怕时,就能帮助孩子一起面对了。
所以当孩子说“我怕”时,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有同理心,明白孩子的害怕;
比如孩子怕黑,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说:“妈妈也会害怕黑夜,因为没有光亮,我们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但是天黑了是让我们好好休息,这样才有精力迎接新的一天。如果你睡不着想妈妈,你可以叫我,妈妈一直陪着你。”
这样,孩子会觉得妈妈是了解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了,害怕的心理也得到了安慰。
02
试试“反条件作用法”
当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到害怕时,家长的做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孩子既然害怕就干脆避开,不让孩子面对;另一种是相信胆量是锻炼出来的,怕黑就关小黑屋,以为孩子怕着怕着就不怕了。
其实这两种方法都非常不可取,尽管恐惧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但胆量绝不是在恐惧中练出来的。只有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恐惧,他才有可能真的成功。
“反条件作用法”便是如此,它的核心是:给孩子接触恐惧的机会,并循序渐进地练习面对恐惧。
还拿孩子怕黑举例,你可以在孩子睡觉前打开门,然后每天晚上关上一点点,或者把卧室的灯光调暗一点点,可以逐渐帮助他克服对黑暗的恐惧。
03
给害怕的事物“贴标签”
很多时候孩子害怕一个东西,是源于自己的想象。只不过他想象的并不是美好的事物,因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给他们眼中不美好的事物贴上美好的标签。
拿我家孩子害怕恐龙模型这件事来说,当他情绪稳定的时候,我把模型放得远远地的,但保证孩子能看到,紧接着,我跟孩子说:“你看,你跟小熊、小白兔、小汽车……这么多好朋友玩了,那只身上背着小山的恐龙(剑龙)还在那里孤单地等你呢。它知道宝宝爱爬高高,特意给你带来了小山峰,你要不要去和它拉拉手呢?”这样解释之后,我家孩子开始去接受这只恐龙模型了。
后来,我又假扮成了恐龙的样子,跟娃说:“妈妈变成一只恐龙来和你玩咯。”尽管一开始他还有些犹豫,但听到是妈妈的声音,又跟我开心地玩了起来。
04
带孩子走出恐惧
给孩子营造出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带孩子熟悉的物品,或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他把害怕说出来,然后陪他一起战胜!
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情绪是在被压抑后才会成为洪水猛兽,不要因为我们对负向的情绪充满了评判和投射而压抑了孩子的表达,允许和同理孩子的情绪流动,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