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看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

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要求女子从一而终,不管所嫁之人如何糟糕,如果有外遇或者被休,是被人所不耻的。比如《诗经●氓》里的女主人公,明明是受害者,被始乱终弃的丈夫休掉后,却遭到娘家人的嘲笑。哪怕只是订婚而并未过门,婚约就已经对女方有了约束力,有些受封建思想影响严重的女子,哪怕明知男方病危或者品行不端,也会继续嫁过去(比如袁枚的《祭妹文》里悼念的妹妹);有些女子新婚不久丈夫就死了,按照封建礼制,也要为对方守寡……违反人性的封建礼教,饱含多少女子的血泪,埋葬了多少女子的青春!

但是,仅仅是女性有非人的限制吗?男权社会下的男人们是不是就轻松自由呢?不,封建的纲常礼教、忠君思想如同枷锁,将知识分子(主要是男性)牢牢锁住。今天,我们介绍明末清初的大诗人吴伟业的一首诗,来看看封建礼制是如何从精神上控制知识分子的。


诗歌内容

古意 (清)吴伟业

玉颜憔悴几经秋,

薄命无言只泪流。

手把定情金合子,

九原相见尚低头。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写一位改嫁的女子:她形容憔悴、内心痛苦,自叹是命运太苦才不得不选择改嫁,她拿着当初与先夫的定情物,自责万分,觉得即使是到了九泉之下,也无颜面对。

但是,这首诗显然不是如此简单,它写的正是吴伟业本人愧悔的心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要了解吴伟业的生平经历。


吴伟业其人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据说他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小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长大后,吴伟业的科举之路果然很顺畅。明崇祯元年(1628)考中秀才,1630年中举人,1632年,夺得会试第一名,廷试又以一甲第二名连捷。当时有人怀疑这里面有舞弊之嫌,主考不得不将其会元原卷呈请御览,结果崇祯皇帝在卷子上批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字,物议平息。这使吴伟业声名鹊起,并因此对崇祯皇帝怀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知遇之感。

吴伟业曾在明朝任职十余年,这样的身份,如果入仕新朝,是要为时人所不齿的。清兵南下后,他长期隐居不仕。清政府初年,极欲笼络前明有影响力的文人以稳定人心,吴伟业的儿女亲家由于自己的政治需要,向朝廷强力推荐他,加之母亲的敦促,迫于清廷的淫威,吴伟业只得应命。他在清朝只任职三年,但是,这一出仕意味着他对旧朝的背叛,从此,他就失去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最看重的“气节”。

对此,吴伟业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内心充满煎熬,写了大量的诗歌来忏悔,称自己是“天下一大苦人”,对于自己的一生,他自称为“诗人”,绝口不提政治生涯。当然,他身为前明官员出仕新朝,即为变节,任职清朝而心不在焉,又为不忠,自然是不能提的。


诗歌本意和思考

了解了这些背景,再来读《古意》这首诗,作者将自己出仕清朝的行为比作一个女子不去为死去的丈夫守寡,而偏偏改嫁一样,不可原谅。女子改嫁,男性知识分子(尤其是在旧朝任职过的)入仕新朝,在封建时代,都是“大节有亏”的重罪,备受人歧视。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在万端无奈之下改嫁张汝舟,颇受后世文人指责,更不要说到了明清之际,理学对于人性的束缚达到极致的朝代了。文天祥当初抗元,也极受元人敬重,本不欲杀他,但是,文天祥却要以死来成全自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心愿,他是宁死而不降、不苟活的。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作一个“大丈夫”,忠于自己的理想、国君与王朝,是对古代知识分子最基本的要求。正因如此,多少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质,这种理想信念无疑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旧朝明明腐朽不堪,已经成为荼毒生灵的机器,却偏偏还要为之守节,从历史发展来看,是否真的还有必要呢?

时至今日,女性们已经从“夫为妻纲”里解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婚姻,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了,但是,对于广大知识分子(已经不仅限男性)而言,是否已经完全摆脱了忠君思想的影响,该如何定义自己的理想信念,也许还需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古诗,看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