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早的时候便为准备成为父母的人写下了《家长教育学》。他认为合格的家长,只有学会这本书才可以生孩子,书中有这样几句话:
没有比父母在培养人时所用的智慧更为复杂的了
家长学校的任务是不断的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
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儿子或女儿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
NO.1
爱是用心去体会孩子最细微的精神需要
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对此致敬的写到: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自己能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
不知道你是在何种情形下成为家长的,可能事发突然,也可能精心谋划,但当那个懵懂的生命因为你来到这个世上时,你便多了一份需要承担的职责。
毕竟我们尚可选择是否拥有这个孩子,但孩子并没有选择谁来当自己父母的权利。他们是因为我们而降生,我们天然的拥有教养他们的职责与权利,而这种权利,这不只是“权”,更是一门艺术,在施用过程中要格外谨慎,善于体察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有他的日子里有快乐,也有鸡飞蛋打,随着他的逐渐长大,我们也在为人父母的路上成长,但可能时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他怎么这样?我们小时候怎么就没有?
然而在这个网速都在飞速更新换代的时代里,孩子拥有的很多选择是我们当初所不曾拥有的,这是时代的必趋性,比起去跟孩子做对比,我们更要学会去善于发现。
从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察觉孩子的兴趣与天赋,不要去强硬安排,没有谁的人生是如同板书一样清晰有条理的被束缚且结局一眼可见的,这个世上只有那些能主宰自己愿望的人才是幸福的。
NO.2
智慧产生于最早的求知欲
小时候,我们喜欢看书,觉得读书才是最快乐的事情,不仅涨知识,还很有意思,幻想着自己以后挣钱了一定会拥有一个大书房。但当我们确实有条件时,书房便成了摆设或被我们另辟蹊径挪为他用。
这时才发现原来小时候的我们喜欢看书,是因为没有条件去玩其他的,相比之下,读书是最好玩的。当年我们看书的心态何不与现在孩子沉迷电视电脑手机等相同,只不过是逃避学习的良好借口罢了。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享受学习,逐渐热爱,并为他们合理规划劳逸结合。同时我们应拾起热爱阅读的习惯,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孩子也爱上读书,用阅读充实生活并去多接触自然世界,学会观察。
而现代科技产物的魅力是连我们作为大人都无法完全抵制并剥离生活的,过于硬性地压制孩子的强烈愿望容易引起孩子的伤心以至叛逆,我们可以运用更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让孩子边玩边学。
比如借由孩子兴趣带他去学习编程入门、与他一起分析游戏或电视剧情逻辑合理性之类。不仅可以加深亲子关系还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思考,培养智慧,收获颇多。
NO.3
教育孩子是一种极需细心与耐心的劳动
在《超级育儿师》中,丁丁妈妈作为一名全职妈妈,她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牺牲了颇多,并已给孩子提供了可提供的一切。
她家的小孩却不守规则,不懂礼貌,不肯上幼儿园,遇到事情没有得到满足时,也变大哭大叫,并且以动手的方式威胁要求。
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丁丁妈妈感到了束手无策。
但其实孩子行为的背后一直有着妈妈的身影。
有一个小片段:当丁丁不肯上幼儿园的时,妈妈对丁丁说:“走,我们去广场玩。”然后送他去了幼儿园。结果孩子哭着闹着要回家,妈妈便恐吓和威胁孩子说:“你要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父母的欺骗与恐吓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创伤,打骂更是如此。当惩罚、责骂与欺骗增加时,孩子的心灵也会变得粗野、凶狠、残忍。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够格的。
真正的教育是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一致的地方开始的。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实际在孩子最信任和依赖我们的年纪中做出这种事,无疑会为之后亲子关系的破裂埋下隐患。丁丁一直不肯上幼儿园的原因仅仅只是妈妈让他没有安全感,他在时刻担心着妈妈会走。
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用惩罚来否定孩子。轻率的惩罚,罚的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他心中对自己和他人的期待。惩罚不是情绪的宣泄或恐吓,它应该从尊重和换位思考开始,以为了让孩子更好发展为原则。
我能一眼认出这样的孩子,他的父母是深深地、热烈地、忠诚地、相依为命地相亲相爱着。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地温和善良、宁静、心灵健康、真诚地相信人的美好,听信教师的讲话,对影响人们心灵的细微事务能敏锐感受。
【文章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