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出好问题
一切从批判思维开始
带着态度和问题去读书。我们对自己看到听到的内容进行判断,需要一套技能和态度。其中我们会用到两种思维方式:1、海绵式思维;2、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目的是获取结果。好比你在看电影之前看过各种影评,已经吸收了大量来自外界的评判,提前获得结果。
淘金式思维,更在乎过程和互动。看电影之前,你了解是谁拍的,是什么类型的片子,是谁主演的。你会在心里期待好奇,他适合演这种题材的电影吗?特效会不会好呢?
批判性思维分为: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目的是抵制甚至反驳与他不同的观点,最终让对方认同的自己的观点。
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将自己和对方的观点放置在一边,理性的去分析之后得出正确的结果。
批判性思维的人:目标是求更好的结论,找更好的看法,做更好的决定。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第一步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
论题是什么?有争议性的问题是论题。论题一般分为两种,1、描述性问题,它是解答世界万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比如,长期健身的人,老了以后比不健身的人抵抗力更好。2、描述性论题,它得出的问题都是对或者不对,该还是不该,好还是坏。比如,到底该不该取消性教育课?
结论是什么?有理有据的去支撑一个观点我们叫做结论,如果没有,它就只是一个观点。所以,分析推理得出来的结果就是结论。
当我们遇到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时,就会展开讨论然后得出结论。而得出来的结论,必须有足够的理由去支撑,那就要先找到论题。
一般论题都会在标题中,或者文章开头或者结尾,如果都没有,那就在一些提示性词语的后面,例如因此、表明、由此可见等。
如果我们一直找不到论题,那就请大胆的问出“所以呢”?
:理由是什么
人都是好奇心非常重的,所以问为什么成为了我们求知若渴的表现。
当一个人讲出一个观点的时候,除了必须让我们去相信他给的理由够充分并且正确,更重要的是,这个理由必须能证明他的结论正确。就是这个理由不仅要让你信,前提更是这个理由得出的结论本身就是对的。
提出一个论题,得出一个结论,其中理由可以有很多个。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如果一个词语本身只包含一层内在意思,我们会很轻松,但是往往一个词包含的内在意思不止一层。
好比,你什么意思,就是意思意思,意思意思是什么意思,其实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一点小意思。这个意思在这句话中有几层意思?
所以当你发现包含歧义的词语时,不要自认为你和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也不要认为它只有一种意思。
发现歧义,并且判断它,最后做出结论。
是不是被绕晕了,我们举个例子说明。
一秒显瘦衣服,胖女孩的福利。
是不是第一个感官上我们会觉得这个衣服肯定是显瘦的衣服呢?但是其中有歧义的词语就出来了,胖女孩。怎么样的女孩算胖?200斤,300斤。显瘦也存在歧义,它是可以帮180的胖女孩显瘦,还是280的也可以呢?
反正你不知道,你就问卖家。想想说服你,谁就得负责把它解释清楚。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一个看法,他没有理由,只是作者自己觉得理所当然,无法证明他的推理认证,就是假设。
举例子就好比,善意的谎言到底应不应该存在。对于不伤害朋友的无关大雅的谎言我们要不要说呢?我们选择不说的原因往往是我们觉得,这个东西说不出来对她是不好的,而不说则不会对她造成伤害,那就选择不说吧!
其实结果我们谁都不知道,我们只能假设这样的结果。
推理中有没有谬误
谬误是推理过程中,不能给出正确理由者所用的“诡计”,它们是这样的;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让人无法接受,推理和结果毫无关系;
2、把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的好像和结论有关,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但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举个例子,一个卫生局局长超越他自己的自卫权限,建议从小学开始要明确性教育,而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艾滋病严重受害者,他建议取消父母为孩子解释性爱,而让学校来教育,这是剥夺了家人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应该阻止他这个做法。
他的结论是:性教育不应该在学校展开。
理由:1、卫生局局长越权提议。2、他本身就是艾滋病患者。3、性教育应该是父母的工作。4、他排除了家庭的作用。、
这一开始就攻击了这个卫生局局长,怀疑他是因为自己是艾滋病患者恐慌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一厢情愿的谬误。每一条都不能证明性教育不能在学校展开。
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结论的时候,一定不要被1/2/3这样的一条条举例的证据说服,要看结论和证据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相关性。
证据的效力如何,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我们为什么会相信一件事情的存在,是因为证据的存在,那这些证据会从哪里得来呢?没错,有可能是你的直觉,别人的经历,案例或者专家意见。
如果你要用这些来证明你的结论是对的,只能说,你可能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证明你的这个证明是对的。
研究表明,橙子可以治愈抑郁症,所以给30个郁抑症换证每天吃两个橙子,一星期后,果然他们得到了改善,专家认为,橙子可以改善郁抑症患者的状态。
你不能肯定在他们吃橙子的同时,有没有吃其他的东西。那个星期天气是不是格外的好,他们有更多的时候外出走动和运动。郁抑症患者在吃橙子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这个橙子可以治疗郁抑症,内心的暗示会不会也是一个原因?
所以证据的有效力度还是需要去斟酌。
文章到这介绍的就差不多了。其实,我们在读一本书,听一场演讲的时候,真的而要去思考那么多吗?会不会因为有太多这种,需要去判断有没有歧义,有没有谬误,最后我们会不会变成一个吹毛求疵的人呢?
我觉得做一个能坦然的接受与你相当或不同的观点,并且理性的去判断,去接受正确的而不是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