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细堆排序(动图演示)

文章目录

  • 建堆的时间复杂度证明
  • 俩种堆排序的思路
    • 思路一:
      • 第一步:创建堆,初始化堆
      • 第二步: 将数据插入堆中,造成大堆
      • 第三步:Pop k次
    • 思路二:原地造堆
      • 第一步:原地制造堆
      • 第二步:对数组中内容进行处理
    • 小结


建堆的时间复杂度证明

向下调整法建堆的时间复杂度证明:


下面我们以类似思路证向上调整法建堆的时间复杂度:超详细堆排序(动图演示)_第1张图片


俩种堆排序的思路

下面的一些堆的接口在之前的堆实现中有所讲解:
链接:link

而我们本次的内容使用的主要是其中的向上调整向下调整(堆排序俩大核心)
我们要对一个数组进行排序,利用堆有以下俩种方法:

假设给定我们一个数组a[]={2,6,3,4,7};
本处以排降序举例

思路一:

1.创建堆,初始化堆
2.先将数组中的数插入堆中
3.pop N次
时间复杂度O(2N*logN) 空间复杂度为O(N)


在此我们先对对于第一种思路排升降序,建什么类型的堆做出说明

大小顺序 堆类型
升序 小堆
降序 大堆

解释:

根据我们之前讲的大堆,小堆的性质,下面我们先以排降序举例:我们知道大堆的堆顶的元素是元素中最大,而我们的堆排序的第一种思路主要运用Pop,就是先将堆顶的元素和堆尾元素互换,然后Pop掉堆顶元素,实际上是存储回原来的数组中,排升序也是类似思路。

第一步:创建堆,初始化堆

代码如下:

//1.建堆
	Hp hp;
	InitHeap(&hp);

(下面物理结构数组图没做好,多多包涵)

第二步: 将数据插入堆中,造成大堆


代码如下:

//将n个数插入堆中
	for (int i = 0; i < n; i++)
	{
		PushHeap(&hp, a[i]);
	}

第三步:Pop k次


Pop k实际上的操作是 每次将最大的数先移到堆顶,然后pop出去,再调整,再选出次大的数,以此类推,Pop到堆中没有数据时,就排好序了

排好序的数组为下:
超详细堆排序(动图演示)_第2张图片

代码实现如下:

for (int i = 0; i < n; i++)
	{
		a[i] = HeapTop(&hp);
		PopHeap(&hp);
	}

完整代码

void Heapsort(int* a, int n)  //n为数组大小
{
	//1.建堆
	Hp hp;
	InitHeap(&hp);
	//将n个数插入堆中
	for (int i = 0; i < n; i++)
	{
		PushHeap(&hp, a[i]);
	}
	//然后pop n次
	for (int i = 0; i < n; i++)
	{
		a[i] = HeapTop(&hp);
		PopHeap(&hp);
	}
}

思路二:原地造堆

上面思路一实现的是降序,这里我们来实现降序

1.先使用向上调整和向下调整进行原地构堆
2.再使用向下调整对数组内容进行处理
时间复杂度:向下调整法造堆:O(N+NlogN) 或 向上调整法构堆:O(2NlogN) 空间复杂度:O(1)

在此我们先对对于第二种思路排升降序,建什么类型的堆做出说明

大小顺序 堆类型
升序 大堆
降序 小堆

注意!!! 我们的第二种思路建的堆类型和第一种思路建的堆类型是反过来的,具体原因:见下面第二步的处理数组数据思路。

我们先对思路二的俩种在数组原地造堆的方式说明:

建堆方法 时间复杂度 思路
向上调整法 O(N*logN) 使用向上调整 从祖先的子树开始向上调整 即a[1]
向下调整法 O(N) 使用向下调整 从第一个父亲节点开始向下调整

数组初始状态如下:
下面的图中序号为数组中的位置,并非下标注意哦!!!,下标应再减1
超详细堆排序(动图演示)_第3张图片

第一步:原地制造堆

解释:

就是从第一个父亲节点6(下标为1),进行向下调整,和较大的孩子7(下标4)进行交换,然后再到下一个父亲节点进行向下调整,就是祖先节点2(下标为0),先和左右孩子中较大的孩子7(新下标2)交换,然后再次将2与其左右孩子中较大的右孩子6(新下标4)交换

下图展示的是以向下调整法造堆:

请添加图片描述
请添加图片描述
代码:

	//(2)方式二:使用向下调整 从第一个父亲节点开始向下调整 parent=(child-1)/2
	for (int i = (n - 1 - 1) / 2; i >= 0; i--)
	{
		Adjustdown(a, n, i);
	}

第二步:对数组中内容进行处理

思路:

假设我们选择的是建大堆 排升序
这个思路和我们Pop函数实现的时候有点相似,但不相同,相同点在于:每次都会将堆顶位置的元素和堆尾位置的元素进行交换,不同点:Pop函数实现时是将堆尾元素直接去掉,而我们是直接将堆的长度缩短1,然后再次对堆进行向下调整,将次大的元素选到堆顶,然后再次进行上面的操作,到堆被清空了就排好序了,建小堆排降序的思路也类似

建好堆之后的数组的形状是这样的:超详细堆排序(动图演示)_第4张图片
下面展示的是进行数据处理的图片超详细堆排序(动图演示)_第5张图片
代码:

//2.开始选数
	for (int end = n - 1; end>0; --end)
	{
		//选数
		Swap(&a[0],&a[end]);
		//调整  每次都把end位置处的数选出
		Adjustdown(a, end, 0);
	}

注:此处的Adjustdown要和之前的堆实现联系上

void Adjustdown(Datatype * tree,int n,int parent)

这里再解释一下每次将end位置处的数选出是怎么实现的,还是举例说明:
我们上面一开始进去,数组里面就是之前调整好的大堆了,end为4(即为数组最后一个位置的下标),然后我们再对堆进行向下调整,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传给函数的数据是这样的(a,4,0),而我们函数中的对应形参位置n代表的是数组个数,即我们这次向下调整的数组元素个数为4,然后这一次的循环走完了,执行 --end ,end就变为了3,即数组倒数第二个位置的下标,然后再次进行向下调整的数组元素个数就为3,依次类推,每个数都被选出来了。

思路二完整代码

 //方式二: 将传进来的数组原地构建成堆 1.构建成堆 2.向下调整选数(思路通topk) 时间复杂度:N+N*logN 空间复杂度O(1)
void Heapsort(int* a, int n)
{
	//1.原地造堆

	//(1)方式一:使用向上调整 从祖先的子树开始向上调整 即a[1]
	/*for (int i = 1; i < n; i++)
	{
		AdjustUp(a, i);
	}*/

	//(2)方式二:使用向下调整 从第一个父亲节点开始向下调整 parent=(child-1)/2
	for (int i = (n - 1 - 1) / 2; i >= 0; i--)
	{
		Adjustdown(a, n, i);
	}

	//2.开始选数
	for (int end = n - 1; end>0; --end)
	{
		//选数
		Swap(&a[0],&a[end]);
		//调整  每次都把end位置处的数选出
		Adjustdown(a, end, 0);
	}
}

小结

造堆思路 造堆方法 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
利用数据结构堆 向上调整法 O(2N*logN) O(N)
原地造堆1 向下调整法 O(N+N*logN) O(1)
原地造堆2 向上调整法 O(2*NlogN) O(1)

这里也解释一下上诉的时间复杂度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 利用数据结构堆 :其中一个NlogN是利用向上调整法构堆所需的时间复杂度,另外一个是每次Pop的时候都需要使用向下调整,调整变成堆,因为时间复杂度考虑的是最坏情况,所以我们计算N个数据每次都需要向下调整高度层,然后又因为满二叉树的规律 N=2^h-1,所以高度h=log(N+1),所以调整N次的时间复杂度为Nlog(N)
  • 原地造堆1:其中的N是我们使用向下调整法原地构堆的时间复杂度,上面我们证明过了,NlogN也是我们每次将堆顶和堆底的位置的元素互换后,要进行向下调整的时间复杂度,同样是考虑最坏情况,每次向下调整树的高度次,所以为NlogN,总体就是N+NlogN.
  • 原地构堆2 :其中一个NlogN是我们使用向上调整构堆的时间复杂度,上面我们也已经证明过了,然后另一个NlogN也是我们每次将堆顶和堆底的位置的元素互换后,要进行向下调整的时间复杂度,同样是考虑最坏情况,每次向下调整树的高度次,所以为N*logN,总体就是2NlogN.

这里也最后做几点说明:

  1. 图中的N*NlogN前面的2是为了我们一开始更好的理解,实际算时间复杂度时,常数是去掉的
  2. 图中的N +N*logN,在计算时间复杂度时,是取俩者中的最大值作时间复杂度,这里也是方便理解
  3. 综合起来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其实是O(N*logN)

谢谢大佬们的观看,本文章到这就结束了,欢迎讨论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数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