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公司做不好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企业到一定阶段都会考核,谁都粗略的知道多劳多得的道理,但是能做好绩效管理的很少,大部分的结果都是不如意的,甚至是让老板崩溃的。

首先,公司老板对于绩效管理的认知很重要,很多老板希望绩效管理是紧窟咒,是一条鞭子,喜欢以此来评判和处罚员工,希望在重压之下员工努力干活,遗憾的是员工不是牛啊,员工会反抗啊,会有很多理由给自己解释,产品不好啊市场行业不好啊队友不给力啊等等,很多理由听起来还是蛮有道理的,一些市场竞争力强的员工更是直接离职走人,留下的很多都是干不了什么成果的人任由公司折腾;可能老板会说我也有奖励制度啊,我也会奖励优秀啊,然后事实上在员工看来你所给的奖励根本是微不足道的,根本就没有动力。当企业把绩效管理作为控制员工的工具的时候,其实就把员工放到了对立面,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的。

正确的做法是绩效管理是工作复盘,是帮助员工改善的工具,是公司和员工追求双赢所必须做的流程,当然可以跟奖金和加薪挂钩,但是也建议不能完全金钱化,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很多调查表明,精神上的认可比物质上的激励更能促进员工努力工作,一个积极上进、有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才是留住员工的根本。

其次,绩效管理要敢于打破过去的利益平衡关系,历史上最有名的绩效管理是商鞅变法,其实当时在各个诸侯国之间都存在变法,本质就是绩效激励,增加国家财富,提高军队战斗力,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存活下来,大部分变化都会奖励农耕,鼓励开荒和生孩子,对于战斗中作战勇敢的升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贵族子弟没有军功,后代取消爵禄。

改革的压力下商鞅被车裂,不过所幸的是变法政策得到执行。

由此可见企业绩效改革也一样,必然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一些有过功劳的老部门老员工的利益,整个时候公司的老板是否有决心的支持很重要,能不能忍受阵痛,能不能力挺改革者决定着改革能否持续推进。往往一家公司开始是靠情感推着走,到了一定阶段老板发现有一些人没有那么卖力就会推动绩效,一些浑水摸鱼的人的就感受到了压力,安逸的人混不下去了,所以绩效整体上的狼性和包容度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要走极端逼得大家都活不下去了,或者把经营的风险都转移到员工身上,我建议在业务不稳定的情况下先不要考核,考核的前期还是重在奖励上,让一部分先能够吃上肉,建立了信任感,再腾出手来治理落后分子。

对于绩效改革推进者来说,除了专业绩效之外,如何得到老板支持,如果搞定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关键,搞不好自己先牺牲了。

再次,绩效指标导向的科学性,你的指标设置是否科学决定着员工是不是向你的方向去努力,举个例子U23政策,每场比赛23岁以下球员上场的人数不少于3个,这样就导致有的球队首发上一个球员,然后3分钟就换下,另外两个U23指标等到快结束的时候换上去,表面上看满足了足协的要求,实际上达不到锻炼年轻球员的目的,球员水平的提高需要保证上场的时间而不是次数,如果保证U23球员上场时间不低于90分钟,那么必然有一些球员得到了锻炼。从考核的角度来看,足协的绩效指标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再比如说公司里面考核行政职能类岗位,很多都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提交报表数据,不能出现纰漏,那么得到的结果是报表做的很认真,但是做事越来越保守了,害怕犯错,不敢拿主意,对员工的服务是越少越好,因为做的越少发错的概率越低啊。

在这里我就想到了OKR,目标与关键结果,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推演一下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的成果是什么呢?就把考核指标落实到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上了。指标一定要有挑战性,对于创新中的错误要给与包容,否则公司在考核面前越来越保守,最终受害的还是公司。

所以在做绩效考核前一定要做好工作分析,明确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对于公司的产出和价值之所在,我们看得到的是员工做了什么,然后背后这个岗位的价值是什么一定要想清楚,比如说一个领导老是去干员工的活,表面看没什么问题但是说到绩效产出,那就是对不起公司支付的那一份工资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你的公司做不好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