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3遍余华《活着》,我有6个新感悟

我读《活着》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

那会刚上大一,看完觉得这书太假了,把那么多苦难缠在一个人身上,太戏剧性了,我没办法相信。就像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硬邦邦地堆砌很多事例,不能使人信服。

大学毕业后北漂,住的地方离公司远,坐地铁要一个小时,我就买了个kindle专门看书,其中就有《活着》。北漂遇到一些糟心事,此时重读,有了那味,觉得福贵的遭遇是合理的。

今年6月份在图书馆遇到它,又拿起读了一遍,有了全新的感受。

感悟一:人有承受苦难的潜力

重读《活着》的过程中,我想起一部纪录片,郭柯的《二十二》。

饱经风霜的97岁韦绍兰说,“没有人比我更苦,眼泪都是往心里流的。”但她依旧跟72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地活着。

就像她曾唱过的山歌里说的,“只愁命短不愁穷,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歌中所传达的,就是她的生存哲学,她的信仰。

这就是“福贵”式的人,把承受苦难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在闹腾的世界里顽强地活着。

感悟二:我们需要福贵作精神榜样

《活着》这本书太神奇了,走进书店,总能在畅销榜单上看到它,豆瓣上有103万人标记读过,评分排名仅次于《红楼梦》。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它?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也有一肚子苦水,我们的遭遇虽然不像福贵那么极端,但也会有各种大坎小坎,各种戏剧性的磨难。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和平庸。

在福贵身上,我们获得了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感悟三:再苦再难的生活也有幸福的气息

回忆往事,福贵不全是诉苦。

他知道自己有个好妻子。“家珍是个好女人,我这辈子能娶上这么一个贤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

他遇到个好队长,帮家珍找医生,帮凑公款找木匠打棺材。

苦根给他带来了快乐和希望,“这样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心里可是高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劲头。”

困苦的生活没有损坏福贵的记忆,面对往事他充满热情,坏的忘不掉,但好的也留存着。

感悟四:学会自娱自乐,自我安慰

还记得吗?年老的福贵给自己的牛起了好多名字:二喜、有庆、家珍、凤霞、苦根。

他说,“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了。”

这些都是他已逝的家人的名字啊,他这不是犏牛,而是骗自己:不只他一人在耕田,凤霞家珍她们也在陪自己。是福贵在自己骗自己,自己逗自己。

再比如,曾经风光的龙二和春生死后,福贵说,“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感悟五:平白的语言,生动的叙述

再好的书,晦涩难懂的话还是会把读者劝退的,比如《百年孤独》。

余华的《活着》,用第一人称写作,福贵的语言,粗糙,通俗易懂。

而且,福贵经历了太多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也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因为“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在福贵第一人称讲述中,我们能体味到一股热情和不屈服的力量,十分动人。

感悟六:主动去发现好书的妙处

如果有一本公认的好书,而你看不下,或者读不出其中的妙处。

那么,可能是时机不对,等几年再读。书那么多,阅读不必着急,现在看不下就放着,先看别的,等经历更多事,自然而然会跟那本书相遇。

或者是因为你没有做足功课,没有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小说内涵……等基础信息。

了解这些周边信息,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甚至可以借助书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读出更多丰富的内涵。


我是颜久青,读书,写作,动脑筋,在众声喧哗里保持独立思考。各平台同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3遍余华《活着》,我有6个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