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看新闻的客观性

所谓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是一种不受新闻人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对实际发生的事件与牵扯到的人物进行综合、全面、客观的分析与报道,给受众提供最真实,最原始的新闻事件的文体。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意味着摆脱了任何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在西方新闻学中,它象征着“有闻必录、据实直录”。(郭镇之《客观新闻学》)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无论是用词还是写作内容都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要求。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交代何时何人何事,“今天”体现出消息及时性特点。没有任何修饰,比如在“诺贝尔奖”前没有加“伟大”之类的修饰词;比如对“颁发”这种行为动作仅有“首次”这种客观限制,而没有形容词或副词修饰“隆重”之类的词。在之后也没有对颁发这个奖项做任何评价。如果加了这样的修饰词或是做了评价,就表明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这与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是不相符的。做为新闻记者,只需要对新闻事件做一个客观的叙述就可以。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只是交代颁发诺贝尔奖的起因和颁发的奖项。没有介绍诺贝尔其人,也没有像我们习惯的说伟大的物理学家,成绩曾如何如何……这不是本则新闻事件的内容,没必要提。体现了客观性。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这几句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对于创建人的事迹,创建目的只字未提。句中“根据”和“按”。这表明,信息有明确来源,有据可查,是客观真实的。“遗嘱”,“颁发”“建立”“拨款”等,都是一些不含任何情感色彩的词。这些用词也体现了一种客观立场。另外语气语调用的也是平和的陈述语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此处背景,作为消息最后的补充内容提到了奖金的来源,对于经济、物理医学等诸多领域的开拓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没有交代,再比如“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这句话,作者没有渲染成“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没有任何一点关系”,再比如“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作者没有说成“诺贝尔的评议权完全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不含任何感情色彩。

所以说消息的客观性特点决定了篇幅和报道的内容以及写作时的用语要求。客观地再现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闻写作者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写作新闻时,多用一些中性词,多一点客观陈述,少一些修饰、评价和感叹。尽可能地客观再现新闻事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看新闻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