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心思你别猜,浅谈肥胖心理学

肥胖是一种生理学的现象,但有时候也会衍生出很多有趣的心理学的问题。很多研究致力于从心理层面找出肥胖的原因,进而帮助减肥者完成目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肥胖的心理学原因,看看心理学家如何解决肥胖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肥胖是由内在和外在推动力、文化和社会影响共同造成的。倦怠、无节制进食、抵触运动都是恶性循环的负面心理。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结论是:无节制进食是因为肥胖者无法区分生理层面的饱腹状态和情感层面的进食意愿,这也是过度进食变胖的主要原因。

我们每天要进行近200次食物的选择,包括超市里选购食物、用餐时挑选进食顺序等等。很多心理元素决定着我们是否进食,以及吃多少的问题。比如,相比于高瘦的容器,人们会从矮宽的容器中喝更多的饮料。当糖果装在盘子中而不是透明容器中时,被试者会多吃71%的糖果。两人进餐时,人们会多吃35%;四人进餐时,会多吃75%;而当八人以上进餐时,会多吃一倍的食物。

此外,明亮的环境和颜色、坚硬的容器外表以及快速的音乐都能够使得人们更快地进食。压力会使得不同人有不同的进食行为改变,但一般来说会提高卡路里、脂肪和添加糖的摄入量。

人们会对自己的能量摄入有一个设定点(set point),而能量的正负摄入也取决于这个点的高低。之前国外有一个关于减肥的纪录片,暗中跟踪肥胖人群的饮食习惯,发现他们在不经意间多摄入很多热量,甚至过后自己都不承认。其实,人对于食物的渴望和对于某些上瘾药物的依赖有相似之处,都是由大脑和一些列激素控制的。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不如把它定义为一种病态的上瘾,试着去克服。

心理问题也会衍化成一系列异常行为,比如夜食综合症,9%的肥胖人群会在晚上有强烈的进食欲望,甚至有失眠及早上食欲不佳的症状。

肥胖还会衍生出很多社会心理学问题。比如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倾向于与相似体型的朋友交往。当拥有一个亲密的肥胖朋友时,自己会有57%的概率向肥胖发展,而当自己的配偶处于肥胖状态时,自己会有37%的概率变胖。肥胖人群会被贴上缺少自律性、懒惰、没有竞争意识、亚健康以及患有情感问题的标签,这使得肥胖人群极易缺乏自信、自我贬低,进而在社会中获得更少的机会和资源分配。

越来越多的健康机构为减肥者提供减肥过程中的心理干预,来帮助完成目标。其实心理干预就是将一些心理暗示和具体的减肥策略灌输给实践者,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对自己身体和行为的认知,主动发展出一些有利于减肥的行为。具体包括:协助目标设定、讲解营养学常识、分析减肥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总结过往减肥失败的经历、引导提高运动量、提高自信心和动力、修正自我认知、帮助长期维持体重等等。比如说,行为干预具体措施包括倡导小口进食、慢咀嚼、提高放下餐具的频率等等。



研究人员建立了减肥成功者的心理学模型,减肥成功者的心理层面需要六大准备:

发自内心的主观动力

严格的自我监控

长期可持续的心理准备

积极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

合理的目标设定

有效处理外来激励


不管在减肥的任何一个阶段,如果能从这六个方面做好心理建设,成功就不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肥胖的心思你别猜,浅谈肥胖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