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睡前十分喜欢听一个名为“宇宙星辰”的音频故事。开头如下
1990年,旅行者一号已飞离地球61公里,
向荒凉的太阳系边缘前进。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让它回望太阳和八大行星,
并且拍下了太阳系第一张全家福,
而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0.12像素的暗淡蓝点
这是一个灵魂的光点,也是一个孤独的像素
那一刻,你会被生命的妙不可言所震撼
它如蚍蜉那般渺小,
却又比辽阔的海洋更加浩瀚 ……
每次听,都会有一种震撼感,甚至起了鸡皮疙瘩。对比起这片宏伟,这个0.12像素的暗淡蓝点是多么的渺小,更别提处于这个暗淡蓝点上的人类了!
这一刻,所有自己所执着的、所追求的、所苦恼的,似乎都不再是事了。
这让我想到,宏大事物其实具有很强的治愈力。下面就来分享一下。
1、宏大,提醒我们自己的渺小
我们很容易把自己看得过重。所有烦恼和情绪的根源其实就是“我”。我们为这个自我而奔波、而悲伤、而快乐、而愤怒、而焦虑、而恐惧。
在一定程度上,这个自我可以起到保护我们的作用,不然要是没有了恐惧、悲伤、快乐等丰富的感受,我们的身体很容易就会受到伤害。
但我们往往过分认同于它,把烦恼、感觉、想法无限放大,以至于忽略了很多更重要的更本质的东西。此时的我们就如井底之蛙,只看到自己头上的那一片天空。
例如作为城市里的“打工人”,每天的眼里一般就只有工作、娱乐、消费、人际关系、名利、外表。当过分关注这些的时候,就会忽略了当下真正存在的,如当下的一呼一吸、生命本身的美妙,忽略了生态环境,忽略了需要帮助的人,忽略了与身边人与物的联结,忽略了爱。
但与整个宇宙和存在对比,那些我们所纠结的,实在连一根皮毛都不如,甚至充满了荒谬。
阿兰德波顿在《写给无神论者》中说到,如果把我们的感官与宏大事物建立联系,将可以很好地缓解我们的各种烦恼。于是他就有一个遐想:应当在公共场所的屏幕上不断直播太空画面:
为了回应这一需要,我们应当强调,在公共场所赫然矗立的全部电视屏幕中,必须有一定的比例专门用来现场直播太空望远镜的转发器所放送的画面。
可以保证,届时播放的星系画面,将能不断地扫除或缓解我们的灰心丧气、伤心绝望、因他人没能打来电话而升起的怨恨、自己错失良机而生发的懊恼。
真是一个有趣的想象。回想实际中的公共屏幕,多是商业世界的洗脑广告,强调享受和消费,激发人的欲望和不安。要是反过来,播放宏大事物,确实可以让人顿感自己的渺小,让浮躁的内心立马宁静下来。
2、宏大,让我们看到头脑和理性的局限
相比起这片广阔无边,人类的大脑显得是多么的有限。那里,包含了理性的边界。
我们从小就被训练成分析思维和辩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有用的。利用理性思维去不断解释事物,把一切量化,搭建起框架和组织,这确实让科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无论再怎么解释,那个被分析的客体其实并没有被真正地“罩在网里”。
例如,对于一朵花,科学可能会选择把它拔下来,不断解剖,并用无数的概念去解释:名称是什么、属于哪一类、颜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但这所有的概念都并不是真正的花。因此,它们都只能不断趋近花,但不代表花的本质。甚至把花本身都摧毁了。
这就如生活中的我们,头脑充满了对身边人和事的各种定义、判断、情绪和想法,也喜欢用外物给自己贴标签,并误以为这些就是我们。
但是,要想真正感受事物本身,最根本的方法是与它融合, 成为它。
要想画出一条龙,唯有自己先“变成”一条活生生的龙。
要真正感受花,唯有直接进入它,感受它。
去认知这朵花乃是变成这朵花,去做这朵花,如这朵花一般开放,去享受阳光以及雨泽。当我这样做,花就对我说话,而我知道了它所有的秘密,它所有的喜悦、所有的痛苦;这就是说,我知道了在它之内所脉动着的全部生命。
——《禅与心理分析》
同样,单靠逻辑分析,是无法真正了解宇宙的,它的宏大与奥秘足够科学家们忙上n辈子去计算。而要想真正理解宇宙,理解存在,理解生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融入其中。
3、宏大,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宏大,能很好地提醒我们什么才是生活和自己的本质:爱、包容、无限、永恒、自由。
在宏大面前,所有的情绪和感受都不是事了。那些情绪和感受,只是天空中那一片片的云朵,而我们是云朵背后那广阔的天空。
当想到这种广阔的本质时,就会明白纠结于那些日常小事多么荒谬的行为。
因此,生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不断去发现这种无限的本质,发现自我的虚幻,与宇宙联结。
例如
与其不断地思考、记录、做论断,还不如先好好感受和觉察。与其看到美景就马上拿起手机拍照,还不如好好调动全身去感受当下。
对比起思考自己,更重要的是思考别人。阿德勒说过,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关系。要感受这种联结,最简单的做法是从身边的人做起,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别人的关心,学会爱和奉献。
多接触大自然,感受自己与生态的内在联结。甚至时常抬头看看天空,都可以让人立感宽广。
最后,要是一句话总结这片宏大给人的启发,那就是:
我们其实什么也不是;
但同时,我们又是一切,是整片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