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图书馆

近日给上高中的侄子送饭,发现在这个中学,居然有个又大又漂亮的图书馆。

我猜想,这里边肯定有:宽大亮堂的大厅,整齐划一的书桌,和一片书的汪洋……

如果这是在大学,就算不是人流如潮,那也肯定是人来人往吧?然而,这儿大门紧锁,非常非常的安静。冬日的暖阳穿透了窗玻璃,从外边往里看,照得白白的一片,显得越发冷清。

我站了半天了,楼里楼外一个人影也没有,显得整幢楼异常的孤独,我的心也跟随着孤独起来。

满屋的知识就这么被锁住了。

其实一开始,发现这儿有个图书馆,心里一阵惊喜,为学生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感到欣慰。然而,转念一想,不对呀!

现在上高中的孩子,早上六点多就要到教室,中途吃饭不过40分钟,课间也不过10分钟,晚上近十点才能回到宿舍睡觉,就连双休日也不例外,哪来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读?

所以,这若大个图书馆,俨然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回想起孩子们小学的时候,老师为了让孩子多阅读,曾要求每个学生捐献几本书,组建一个班级图书角,以供孩子们阅读,开阔视野。

小学里没有图书馆,农村的小学更没有图书馆。

这成了鲜明的对比——紧张学习的高中生,没时间阅读,若大一个图书馆,静静地浪费在日光里;而相对轻松学习的小学、初中学生,每周还有双休日,却因为没有学习的资源,无法展开阅读。

也许,有人会说,没书读可以买呀!这话是没错,可以买。但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几千元的月工资,买了几百元一件的衣服,付了几千元一月的房贷,支付了几千元一期的培训费……之后呢?能有多少余钱,一年到头地为孩子买了一本又一本的,几十上百元的书籍?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教育的区别。大概是说,中国的学校,给学生出的题就是1、2、3、4……之类,有标准答案,按步就班的传统性题目。而西方国家的学校,就是出一个讨论性的题,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于是学生齐刷刷地跑图书馆,去看文献,查资料,这样,不知不觉中,知识就进入了孩子的脑海。

都说中国的教育不如西方国家。其实,那全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多,教育资源匮乏,一个县级市,正儿八经的图书馆也只有一个,倘若全市的学生全部涌向图书馆,恐怕是把门槛踏破了,还抢不到一本书。

听说,国家正进行的高考改革,有个口号就是,得语文者得高考。而高考语文侧重测试的,却是孩子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面,阅读面越宽,知识面就越宽,对孩子高考就越有利。

我理解,国家这样改革,是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有个质的飞越。

国家这样改革,无非是倒逼着孩子们去阅读,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面,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这无非是件好事。

这是好事儿没错!但是,问题来了——

自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便成为广大普通百姓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走向人生高峰的重要出路。

这样一来,那些无法得到充分阅读条件的普通百姓家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与大中城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相比,在高考路上增加了一道鸿沟。

……

望着这孤独的图书馆,我的心,越发感到孤独。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独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