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红楼梦四春之一,最终皈依佛门,如何看待贾惜春的人生哲学

贾府有四春,谐音“原应叹息”,四春中排行最末的那位是惜春,从宁国府到大观园来之后,仿佛性格和众人不太一样,或许年龄较小的缘故,亦或许是善于沉默寡言的原因,她在《红楼梦》的结局也是明了,最终皈依佛门,正应证了她的那句判词“独卧青灯古佛旁”,可是这样一个人物,该怎样看待她的人生哲学呢,且来细细解读。


惜春

惜春的人生哲学体现在两个词上,即自渡与普渡。她的选择是怎样的,她所表现的行为又给予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品读。

为何要提这两个词,自渡和普渡本是佛学内容,结合惜春皈依佛门的缘由,溯源分析她的内心所向。先来解释这两个词的意义,简单来说自渡说的是过好自己、管好自己就够了,而普渡则关注到旁人,要大家一起过好才算好。值得注意的是,惜春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比如“我只知道能够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去”,这样的话语侧面反映了她的内心所想所思。此外在后边的情节里亦有印证。


惜春和黛玉

贾府到后来已是风雨飘摇,经历了许多坎坷,惜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三位姐姐的经历,再回过头思考自己的人生,随之心凉。从前花好月圆灯火璀璨时,惜春还是年少懵懂,如今长大了,却正好看到了贾府落败的光景,这个反差难免会影响到惜春的内心。

本是四朵姐妹花,可是一语成谶,终归是原应叹息,元春的孤独离去,迎春的无奈,探春的远嫁,都仿佛在提醒惜春自己以后的光景,于是何不去陪伴青灯古佛,但求内心一丝安宁,远离无奈的贾府。所以这么一来,理解自渡便能自然而然了。但是还有一个疑问,为何不选择普渡?

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见解,既然皈依佛门,为何还是带着自渡的想法和心态去,佛家的普渡众生不是更贴切么?一方面,这里自渡似乎更能体现惜春的性格特点,她不想太多别的,管好自己便好,也不想去麻烦别人;另一方面,这也是曹雪芹的用心良苦所在,二者之争便会体现作者的偏向,可以说惜春的性格和理念会让人有些不理解,觉得太过于自我,皈依佛门之后便是真的无心无念了么,或许可以是一种远离。


惜春

说到这里便可以借另外一位皈依佛门的妙玉来做对比了。妙玉皈依佛门几十载,可是她真的是皈依么?妙玉判词那句“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便能够说明,总是带有一丝别念,又怎能完全静下心陪伴青灯古佛。惜春虽不是完全一样,但也是为了不想让别人管她,不想自己被颠沛流离,只想自己过好自己便足够,用另一句话说,便是“自顾自地活着,自扫门前雪”。

这点在抄检大观园一事上表现得很是透彻,丫环入画其实也没有啥大错,可是惜春仍是要赶走,不愿因为琐事而麻烦自己,有些无情,却也鲜明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说要不做狠心人,却有时候又怨自己为何狠不下心,这二者的纠结恰好也可以用自渡和普渡来说明,其中的三两滋味亦是难以名状。


人生

贾惜春的人生哲学,向来心是看客心,你认为自渡好,那便是自渡好,你若认为普渡好,那便是普渡好。曹雪芹在他的笔下刻画出的这些鲜明的人物,深入人心却又引人深思,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借用孟子的一句话做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云冗雾)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是红楼梦四春之一,最终皈依佛门,如何看待贾惜春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