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青春期的焦虑和抑郁

        今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青少年因为压力、焦虑、紧张,出现自杀、自残以及伤害父母的新闻时常见在媒体中被报道。“抑郁”成了家庭教育的热词。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今后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抑郁症纳入高中和大学体检”的话题也引起全社会热议。

        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他们脆弱,矫情,不堪风雨,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出了问题呢?一旦家里孩子有了抑郁的症状或者是抑郁症,会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了解一些关于抑郁症的知识,对于帮助青春期的孩子顺利度过这段风险期,避开一些陷阱和误区,会有一些帮助。

        首先要了解的一点是:抑郁症状不等于抑郁症。抑郁症状意味着很多学生存在低自尊、负面情绪、无法感知到快乐等问题,而确诊抑郁症往往需要更加严格的医学诊断。不过有数据表明:有很高比例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遭到抑郁情绪的困扰。无论父母还是教育工作者,关注青少年抑郁都应当成为必修课。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是诱发抑郁症的主要因素。日常生活中,父母因为过度关注孩子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过高的要求以及与其他同学的攀比,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要尽量避免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如“你怎么怎么笨”,“你看你们班XXX学习多好”,“我怎么遇见你这样不争气的孩子”等。家长要尽可能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做到理解和鼓励,不要一味地追求好成绩。也不要总是将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加剧他们的抵触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有巨大影响。父母吵架、家庭暴力等压抑的气氛都有可能成为引发抑郁的因素,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家长要有耐心,用更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去引导自己的孩子,真正去爱孩子。尽量避免用“你真是太没用了!”、“你怎么这么没出息!”、“白生你了!”这样一些有伤害性的言语,避免孩子因为过度的愧疚和自责,导致情绪上的压抑。

       当孩子遇到困惑或者困难,想和父母沟通时,家长不可以工作劳累或者工作忙作为借口。说出“别烦我,没看见我正忙吗?”或者是“怎么就你事多?”之类的话。当孩子愿意敞开和你分享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放下手头的工作,专心专注地倾听,给予孩子共情和理解。且不可忽视孩子此刻面临的问题,以及情绪上的感受。这也许将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要去否定和压抑孩子的负面情绪。用一些“没什么大不了”,“不要小题大做”或者是说一下大道理。那样的话,只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理解他、不在意他,挫败感与无助感会进一步加强。

        还有就是一定要尊重孩子,不可讥讽嘲笑孩子。 嘲讽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能量极大的人身攻击。因为无法一眼看到内在伤痕,成年人往往会忽视语言带来的伤害。家长应当避免带有嘲讽的回应,即使真的出于幽默,也可能让孩子误解,成为心理阴影。       

        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语言或身体暴力、欺凌,被同学排斥、孤立,或者朋友间感情破裂,一定要及时帮助孩子,或者需求老师的帮助。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件小事,或者只是闺蜜间闹一点小矛盾。很多时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看似一件小事,对青春期敏感的孩子,造成的精神伤害也许就是难以估量的。对于言语施暴者来说,也许只是过过嘴瘾,可对于受害者,心灵上的创伤却难以弥补。面对这种情景,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沟通、疏导,要教会他们更好地与朋友相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压力转交给孩子。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考试越重要,孩子的心理压力越大。作为家长,要试着给孩子减压,避免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过于自责,没有什么比身心的健康更重要。当孩子面对考试失败时,所承受的压力和挫败感,以及不安和自责,也许远超我们的想象。这时做父母的要努力安抚自己的情绪,降低自身的焦虑,给予孩子更宽阔的空间,缓解他们的压力,切不可把自身的焦虑再转交给孩子。

         试着去维护孩子的梦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梦想。帮助孩子认清现实固然重要,但鼓励和支持孩子为着梦想去努力和奋斗,也许是更好的选择。人生有梦想才完整,追梦会让孩子们倍加努力,不应过早劝他们放弃。愿孩子们永远有梦。有时梦想也会成为他/她抵抗焦虑和困难的力量源泉。

        愿我们做父母的能正确认识和看待孩子的青春期抑郁和焦虑,做智慧型的好父母,顺利陪伴孩子度过这段困难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2-07 青春期的焦虑和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