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约星期二》

读完这本书,总体感受是:困惑。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莫里教授给出的答案是:爱、责任、奉献。

但是我仍然不明白,如何做到这些?做到了真的就会感觉到更满足、更有价值感,生命更有意义了吗?


比如爱,我很确定,我爱我的儿子,但是其他人呢,家人、亲戚、朋友,甚至我自己,我好像都并没有特别爱。

爱是什么?

教儿子唱的儿歌里面,也有首歌在问:妈妈总是对我说,爸爸妈妈最爱我,我却总是不明白,爱是什么。

有时候我也会想,从儿子的角度,他会百分百认为我爱他吗?当我因为困倦吼他说他烦的时候,他有没有一点点怀疑?

或者就像现在很多人指责父母干预太多时总说的话,父母自认为的爱,并不是孩子想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儿子是不是也会有同样问题,认为我给的爱,也不是他想要的?当然他现在还小,也许还没能力想这些,但是逐渐长大了一定会有同样的过程。

另外,对其他人呢,怎么算是爱,怎么算是不爱?对于老公,有时候会觉得还是很爱他,有时候又觉得算了就当室友即可。还有其他家人、朋友,偶尔的关心、在意,就是爱了吗?



关于奉献,莫里说要把自己奉献给周围的人,奉献给社区,但是我发自内心地不愿意这么做,自己的事情一大堆,完全没有精力、关键也没有兴趣,去对社区做些什么。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重复了多次的说法:学会了死亡,也就知道该如何生活。趁早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也是让我们想象自己的葬礼,想象自己死后希望得到什么评价。然后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一生,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重要,知道自己该怎么活着。

但是呢,难道这个说法不也是同样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

一直都说活得要通透一些,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什么终极意义又绕回了别人的评价呢。


活着开心最重要吗?

好像也不是,如果是这样,那天天吃喝玩乐可能更开心,躺平能更开心,知足常乐。

还有不断强调学着与自己和解,那为什么还要违反自己的天性,去努力更加自律,努力减肥,努力变更好?


所以,我很困惑。也许是该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也不用太着急,慢慢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今年三十五,可能带着困惑,再过几年,就可以想清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相约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