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得有一个目标——《奇特的一生》笔记

【《奇特的一生》精读(正常阅读速度+笔记摘要)3.75小时】

现阶段,我开始要求自己不讲究速度,而是读完一定要以书评或短评形式进行一定的输出,才算完成。一方面,我速读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记得,不适合阅读起步的我。另一方面,我目前的目标,其实是写作,所以写书评对自己还是有利的。

再回到《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其实翻阅了大概三遍,这次可能是比较能静下心看完的一次。

几个要点:

1. “问题就在于: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记录过程、而非结果,这样有利于调整对时间的把握,能预估自己的工作量。

预估工作量的目的,是为了无限接近自己的目标。

比如小目标是,我想把《奇特的一生》读完,我要测算,自己阅读的速度,并且每天要有多少时间刻意阅读。

事实上,在这次重读该书之前,我只是记录从起床后,一直到下班前的日程。没有总结归纳,也没有切实明白目的是什么。

这次锁定目标是提高写作,分别再细分提升的技能为阅读、拆文、写文;而写文章又分找素材,看视频网页这种时间。目标一下子明确后,发现每天可能用在写作大类上的时间,甚至为零。完全没有朝自己的目标努力。

当然,更好的是像柳比歇夫那样,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一个人生目标,并为此细分自己的小目标。

2.  除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 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柳比歇夫每天平均工作4-6小时,睡10小时,累了就休息,不接紧急任务,仅在第一时间回复紧急邮件,其他则分类归档

每天看着只工作五六个小时,却一生完成了那么多科学,及科学以外的著作。这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但回顾自身,仔细统计一下,每天可能为了接近自己的目标而做努力的时间,其实都不到1个小时。

柳比歇夫在统计自己的工作能力之后,知道6小时是自己的极限了。如果工作到了,就放过自己,让自己做其他事情了。同理,这也是时间统计的真正意义——我想做什么?我每天能花多少时间去做?有没有哪一块的时间是浪费掉,可以拉回来去做对我目标有意义的事情的?

我现在手头做的事情,是最紧急紧要的事情了吗?

3. “柳比歇夫通过时间统计法不断研究:自己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充分发挥所有潜能。”

做一件事情前,相关的技能,也要锻炼和提升。比如写作,就不能纯写,瞎写。要设立一个正向反馈通道,来检验自己的提高。

4. 迟早我们的学校会给孩子开一门“时间利用”课。作者坚信,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热爱。应该教孩子们怎样珍惜时间,怎样找时间,怎样取得时间。最主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汇报使用时间的状况。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时间去哪儿了,才能培养孩子对大自然,或者对这个世界,以及对时间的热爱。

总结一下柳比歇夫的方法:

1、确立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或一个需要提升的技能

2、将自己的时间做分类统计,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看时间去哪里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完成目标的时间

3、坚持,就能看到效果,除非,你还没有想好你的目标是什么

4、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特性,给自己制定一些小原则,如睡足10小时,或运动40分钟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首先你得有一个目标——《奇特的一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