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的自信和自在

        提到印度人,尤其是在美国的第一代印度移民,在我脑海里的涌现的是占据美国大企业CEO位置的一串印度裔的名单:谷歌的Sundar Pichai,微软的Satya Nadella,百事可乐的Indra Nooyi,Adobe的Shantanu Narayen,万事达卡的Ajay Banga,美光科技的Sanjay Mehrotra。。。,这些名字虽然难读,但却并不陌生。而如果再往企业里面看去,相信很多公司副总裁级别里也是不乏印度人的名字的。而在美国的商学院,从哈佛到沃顿,从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再到纽约大学,乔治敦大学,都有或曾经有过印度人做商学院的院长。相比之下,华人的第一代移民在美国的人数并不少,但做到CEO或者核心高管的人数就颇有些差距了。

        如果要分析印度第一代移民在美国的成功要素,大家一般第一个反应就是他们的语言优势;“印度人从小接受英文教育,英文是他们的母语”!但是,现在很多中国孩子不是也很小就开始接受英文教育了吗?我看很多从小在印度长大的印度人,他们的父母并不一定说英语,而且但凡听到过印度人说英文的,大家都知道他们有着浓重的印度口音,但他们不仅毫无歉意,还往往讲的飞快。其实印度人的能说会道,更加重要的是得益于他们的自信。印度是一个语言环境相当复杂的国家,除了英语和印地语以外,印度还有不同的邦语言、各部落语言和各种方言,多达1600种。所以很多印度人都至少会说3,4种语言,这对于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学习力以及用不同语言进行交流很有帮助。即便不是母语,他们也会感觉自如,并不在意是否带有不同的口音或者语法不是特别的正确。

        而中国人从小学语言就是中规中矩,从语法开始,且笔试为主。考试就是纠错,怕错就不敢张口。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脸皮要厚,不怕说错,不怕有口音,不怕别人笑话。当然,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也很重要。但就算现在孩子们出国的机会多了,在语言的自信心方面还需要提高。另外就是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方面其实并不只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印度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充分尊重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在国内天天吵翻天,走到外面,同样喜欢亮出观点,不管是否充分想明白了,先举手再说,且都能说的振振有词且头头是道。这一点上到了美国就显得优势更为明显了。

        也许我们还可以从那些印度人的名字上看到他们的自信。不少中国人会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字,什么Peter Zhang,Julia Wang,原因是中国人的本名太难念,怕老外叫不清。但是你再看看那些印度名字,有哪个是好念的?反正我是觉得个个都是发音困难且很难记住。可是没见他们改过名字的,自我介绍时总是自信满满地一串骨碌,记不记得住完全是别人的事情。相信印度人的自信也为他们赢得了尊重。

        在我看来,印度人的成功除了他们的自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自在。他们一边充分融入美国社会,讲体育谈政治做公益,一边不忘民族特色,穿裹裙戴沙丽吃咖喱,相得益彰。印度人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在文化的兼容性方面培养出来很强的适应能力,这让他们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能够具备既充分融入又保持自我的那种自在,毫不纠结。而在这方面,中国社会的高度一致性和相对的民族单一性,使得中国人在文化融入方面会有很多的心理障碍,有些人只在华人圈子里转,有些恨不得能够远离华人,以所住学区里没什么华人为荣。

        印度社会的一片混乱,让在其中生活成长起来的人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复杂的环境,印度人的这种在多元文化中的自在,让他们在全球化的企业中得以充分发挥领导力,在理性思考和感性处理方面能够保持一种平衡。同样是工程师出身的华人往往对于办公室政治感到厌恶,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方面既无能力也无兴趣,而对于印度人来说,也许是家常便饭,乐在其中。

        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虽然在当代已经有所淡化,但传统对人们的行为总还是会有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影响。一方面进入美国主流社会领导层的印度人,大多都是出身高贵种性(这一点我和我的印度同学印证过)。这可能也是他们的自信心和企图心的来源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教人各司其职。不难发现,很多在美国的印度人都特别抱团,只要是印度人做了领导,手下会招一批印度人,毫不忌讳。而这其实反映的是印度人特有的垂直型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印度社会的层级性有关,传统上形成的上级照顾下级,下级服从上级的习惯。作为下级特别需要上级的关注,而上级也把对于下级的提携作为一种责任。所以在这方面,印度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分析一下印度人在美国的成功之道,希望对于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能够有所启发。我们既不要不服也不要不屑,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自信且自在地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度人的自信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