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点评训练营89/90

1)记住这个套路:汇报案例除了完备的一般资料之外,还有案情介绍、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对来访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状态评估、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初步的)诊断-鉴别诊断-诊断依据、咨询过程简述、效果评估、跟踪随访、咨询师的反思等!2)“一个把案例记录和案例报告的套路印刻于心并以此实践的咨询师,如果在需要时讲一个案例故事,就会变得极其容易;而那些习惯于讲故事者则不然,一旦被要求规范,往往不知所以。”谈谈您对这段话的理解。


看某部小说,主角的职业是大学的心理学教师,在校医院也有心理咨询门诊,里面提及到一种作者自创的技术,叫做“心册术”,在每一次接待来访者的时候,将来访者的信息根据心理咨询诊断的条目进行整理,从一般情况之外,包括分析和评估,刚开始只能用纸笔记录真实存档,之后在心中也形成一个“档案库”,随时可以在脑海中进行调阅反思。当时看的时候就想到和老师所要求的案例报告的记录是有相通之处,甚至是相同的。规范化的每一步一丝不苟,是基础,特别是新手迅速成长的捷径。捷径就是按部就班,这样的积累是全面而扎实的。“医诫十则”中“医有上工,有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要和者,谓之上工。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最初案例报告的全面,甚至繁琐,反而是“似迂而反捷”的成长捷径。

对第二个问题,从全面的案例报告、案例记录中搜索出自己需要的部分,将其加工为一个案例故事,就是“心册”所达到的高级阶段。全面的案例记录,在整理的同时就是思考的过程,可以防止信息的遗漏,也可以去观察自己思维的路径与漏洞。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思维的全面性和反思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心中的“案例库”也会有章法的形成,然后在需要调用案例故事的时候,就有一定的范围去搜索,甚至可以做到精确定位,找到自己实际操作过的案例中最能佐证目前想要表达的内容的案例。同时之前的记录也是在练习表达的过程,所以找到了合适的案例,再表达成为一个案例故事,自然信手拈来。不排除有天生适合讲故事的人,比如罗辑思维里的罗振宇,他总能将一些观点说的极具煽动力,故事说的非常能够带动人的情绪,这种可以算是天才,也许也得益于他以前工作的认真态度,不得而知了。只是如果只说故事,缺乏约束和规范,当需要规范的时候,习惯了说故事的自由程度,对格式化的内容感到困难也是可以理解的。

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第一个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第二个问题告诉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点是我认可的,没有不同观点,就是操作的时候确实会犯懒,懒得写案例记录,这是病,得治。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点评训练营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