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当我们遇到消极的事情时,大脑边缘系统会有不适感,形成负面情绪,为了结束不适,大脑要想方设法产生快感。这是生存本能的运作方式。但在现代社会催生的焦虑下,生存本能产生了过激反应,并形成恶性循环,伤害我们的健康。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书名听上去像一个悖论,生存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要帮我们更好地活下去的能力,它怎么又会杀死你呢?咱们先来听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1983年,美国的一家医院收治了一位病人,他患有顽固性呃逆。什么是呃逆?通俗地说就是打嗝。长时间、频繁地打嗝,停不下来,就是顽固性呃逆。当时病人患这个病已经两年多了,有时会引起癫痫,病情很严重。医院里用了好多办法,都治不好他,最后想了一招,做开颅手术,切断大脑里的一根神经,来中断打嗝。病人家属不同意,他们觉得不就是打嗝吗?有必要开颅吗?就想试试别的办法。他们听说,催眠能治疗这个病,而且发现医院里刚好有一位心理医生,能施行催眠术,就想请他治疗。在1983年,催眠术可没有现在的认可度那么高,医院和其他大夫都不同意,说催眠术不符合科学原理,可是禁不住家属反复请求,院方只好答应。

治疗那天,心理医生刚一进入病房,就吓了一大跳,因为许多医生都来看热闹了,想看看他们眼中的江湖郎中到底怎么催眠治病。治疗开始后,心理医生就和病人聊天。病人每隔十几秒就打一次嗝,让对话的过程变得特别费劲。不过心理医生发现,病人来自寒冷地区,每当两个人提到“冷”的时候,他的打嗝就会短暂中止。于是心理医生决定深入聊聊“寒冷”这个话题,同时使用了催眠术。随着心理医生说话速度越来越慢,病人打嗝的频率也越来越低。不到十分钟,症状就彻底消失了。所有人都傻眼了,甚至包括心理医生自己都没有想到,催眠术会有这么大作用。

这位心理医生名叫马克·舍恩,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临床助理教授。他在心理灵活性、坚韧性、催眠术等许多方面都有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得到过很广泛的报道。后来,随着医学的发展,马克·舍恩逐渐意识到,催眠术只是一种手段,对打嗝治疗起根本作用的,是他找到了病因。病因是什么呢?就是生存本能的过激反应。那位打嗝的病人在生病前,遭受了一些生活上的损失,这种损失使他产生了愤怒情绪。从医学角度来说,愤怒会导致打嗝,所以他的情绪就通过这种症状表现了出来。本来打嗝只是一时的事情,但要命的是,由于大脑的作用,病人的生存本能做出了误判,认为那些生活损失对生存形成了严重威胁,这使得病人的愤怒情绪一直没有消除,而且在体内不断强化,形成了一种反应模式,最终导致了长期打嗝。

今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都面临着失眠、肥胖症、长期疲劳等健康问题,也许正在听书的你也是如此。很多时候,这些健康问题都是由于生存本能发生了误判导致的。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焦虑、恐惧,并通过一些不健康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这就是生存本能“杀人”的由来。为此,马克·舍恩写了一本书,揭示了这个过程,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说了半天,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存本能?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叫做大脑边缘系统。我们生理上的一些基本反应,被作为信号,传递到大脑边缘系统后,就会在这里促成一些非常原始的情感,比如愤怒、恐惧、快乐,等等。当我们遇到消极的事情时,大脑边缘系统会有不适感,就会形成负面情绪,为了结束不适,大脑要想方设法产生快感。这是一种需求,也就是马克·舍恩所说的生存本能。那么生存本能又是怎么对人产生伤害的呢?马克·舍恩认为,这种伤害是通过六个阶段来完成的。

第一阶段:产生焦虑。马克·舍恩接触过一个典型案例。这位病人是一家影城的高管,工作强度大,经常加班。久而久之,病人发现,哪怕工作已经完成,她也会待在电脑前,宁愿回复一些不重要的电子邮件,也不离开电脑。虽然病人很喜欢这份工作,但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焦虑,伤害已经埋下了伏笔。我们总是希望,生活能处于协调或平衡的状态,但是因为环境总在变化,人也在变,失调与失衡在所难免,于是我们就容易陷入迷茫,更多的时候,我们还面临各种压力,就会产生焦虑。

生存本能伤害人类的第二个阶段,是产生不适感。大多数人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就是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焦虑的存在,那么这种焦虑肯定不会带来任何危害,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焦虑经常像暗流一样,潜在地影响我们的身体,它可能导致血糖和血压升高,或者造成一些轻微的疼痛。这都会让人产生不适感,只不过程度比较轻,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可是马克·舍恩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不适设定点”,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忍受的不适程度,往往是相对固定的,焦虑长期积累,就会导致不适程度超过设定点,出现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产生恐惧。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部分,叫做大脑核区,掌管人的生理。当我们的身体有不适感时,大脑核区会发出信号,信号进入大脑边缘系统,就催生了相应的恐惧感。马克·舍恩的病人们经常告诉他,自己害怕饥饿,害怕无法入睡,害怕坐电梯,或者害怕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他们之所以有各种害怕,是担忧对周围的事物失去控制。以失眠为例,睡不着其实是为了缓解恐惧,这听上去有点不合常理,但事实如此。因为睡眠好不好,取决于我们的安全感与掌控感,只有当我们感到一切都在掌控范围之内的时候,才会觉得安全,更容易入眠。为了消除恐惧感,产生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就会产生一些反应,这时候,生存本能就悄然登场了。

生存本能带来伤害的第四个阶段,是产生生存误判。这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人类的生存本能,是在进化的早期形成的。那时候生存条件恶劣,一旦人感觉不适,就会有一些生存本能对应而生。这些本能特别敏感,如果食物不丰富,就会促使人拼命想找东西吃;缺少御寒手段,就会拼命生火、寻找衣服。随着文明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生存保障,食物供应很多,商品丰富,出行便捷。按理来说,与之相对应的生存本能应该消失,但它们保留在我们的大脑当中。而且奇怪的是,一种“舒适悖论”随之形成,也就是说,尽管生活中令人舒适的条件触手可得,但我们对不适因素却变得过度敏感,生存本能的忍耐程度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开始下降。

为什么生存本能的耐性越来越差呢?马克·舍恩认为,微波技术的应用和快餐食品的流行,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微波炉被发明以前,在快餐流行之前,我们就算再饿,也不得不在每顿饭前耐心等上一段时间,才能吃到食物,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本能的耐性会得到磨炼。而如今,我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快捷地吃到食物,于是对饥饿的忍耐程度就大大降低了。

这种生存本能的改变,说明了一点,就是人们渴望更加快速地满足自己的冲动。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哪怕外界因素只带来一点不适感,我们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缓解,以规避风险,保证安全。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冲动早已经超出了饮食范畴,并开始影响我们的决策方式,让我们越来越烦躁不安、小题大做。就以堵车为例,实际上它只能带来轻微的沮丧感,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用极端的方式来处理,比如大声骂人,甚至用暴力手段发泄怒气。

生存本能没有随着文明的进化而进化,它只记得原始世界的简单条件反射,无法辨别现代社会的复杂情况,所以它对各种不适感都一视同仁,统统看作是生存威胁。而且,随着生存本能的耐性降低,我们面对风险时,生存恐惧感会进一步增强。比如说,如果你觉得有点不舒服,生存本能就会将此解读为:你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你有一点饥饿的感觉,就意味着你会饿死。你在公众面前演讲失败,就意味着将被同类抛弃。这就太夸张了,属于严重误判,但大脑边缘系统不管这一套,生存本能一旦发出信号,它就会催生一系列更夸张、更强烈的反应。

生存本能伤害人类的第五个阶段,是出现严重的身心症状。当生存本能觉得受到威胁时,就会催生很剧烈的生理反应。刚才案例中提到的那位影城高管,有一次在参加夏季工作会议时,碰巧遇到屋里的空调发生故障,屋子里又闷又热。这位高管忽然觉得,自己要窒息了,心跳也在加快,而且还有头晕症状。这就是生存本能在发挥作用,把空调故障夸大为空气不足,认为呼吸这种本能受到了严重威胁,所以通过窒息感、头晕等身体症状表现了出来。生存本能在感觉受到威胁时,会在不同的人身上呈现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不断感觉到饥饿,有的人总是会觉得皮肤发痒,有的人会觉得自己身体虚弱。

这些长期症状,本来都是在病人无意识的状态下,由于焦虑引起的,最初可能就是一次小感冒,一次胃痛。在初期,这些小病会被迅速治好,但我们没有注意到,这是心理问题导致的,以为这就是普通的感冒或胃痛,所以诱因会一直潜伏在身体内,并留下不适感,积累到一定程度,遇到一些外部因素,就像是火药遇到了火花,“砰”地爆炸,小感冒就会变成长期咳嗽、胃痛就会变成厌食症。

生存本能伤害人类的第六个阶段,是陷入不良习惯的恶性循环。我们的大脑在想到愉快的事情时,会分泌出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在想到消极的事情时,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当我们的焦虑程度越高的时候,不适感就越强烈,多巴胺的分泌就越会受到抑制,而这种抑制,又会让不适感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生存恐惧。因此可以说,在焦虑触发生存本能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在下降。每当陷入这样的境地,大脑就会向一些行为求助。这些行为能够产生愉悦感,促进多巴胺分泌,使人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但是多巴胺有一个特质,非常要命。虽然我们在想象美好事物的时候,多巴胺会分泌旺盛,但是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美好的感觉后,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反而开始下降。所以当人们获得一定满足后,多巴胺水平的降低,会带来新的不适感,使人再度求助于新的刺激行为。

不幸的是,由于我们的耐性在降低,所以总是在行为选择上犯错误,去求助于一些短效的不良习惯。有时这种习惯是某种强迫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不停打嗝;有时候是成瘾行为,比如酗酒、吃药甚至吸毒。这些习惯的共同点,是能迅速满足人体的需求,暂时抑制恐惧感,但它们也会使多巴胺水平出现骤降,导致恶性循环出现,使我们对于某些事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最终成瘾。比如说,暴食症患者就是这样,降低的多巴胺导致他们想多吃食物,而一旦食物被吃完,多巴胺水平就会降到新低,这种过程不断循环,就培养出了暴饮暴食的习惯。

我们再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好莱坞有一位经纪人,叫贝瑟尼。因为工作压力大,使她经常处于焦虑状态,不适感越来越强烈,身心状态也越来越脆弱。有一次,她在坐飞机时遇到了颠簸。在这种情况下,她的焦虑被飞机颠簸诱发,唤醒了生存本能,使她觉得飞机要失事,自己快要死了,整个飞行过程都备受煎熬。尽管后来飞机平安着陆,但对飞行的恐惧已经在她心里扎根。在颠簸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冷静,贝瑟尼点了几杯饮料。后来每次坐飞机时,为了缓解不安,她都要喝饮料。这就是她为促进多巴胺分泌而选择的行为。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减少她的焦虑感,只是让她陷入了恶性循环。她需要喝的饮料越来越多,到后来,饮料已经不起作用了,于是贝瑟尼转而求助于药物刺激,又形成了药物依赖,并且剂量越来越大。最后,药物也不起作用了,贝瑟尼决定再也不坐飞机了。而对于一个要在各地处理业务的好莱坞经纪人来说,这个决定有多大冲击,显而易见。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完整看到生存本能伤害人类的过程:首先是产生焦虑,而焦虑的积累导致了不适感出现,不适感作为信号传递到大脑边缘系统中,催生了恐惧情绪,激发了生存本能,使它误以为自己受到了严重的生存威胁,做出了过激反应,导致身体出现严重的病症,而为了缓解症状,人们又求助于一些能暂时满足需要、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不良方式,导致了身体受到的伤害越来越严重。看来,在生存本能伤害人的过程中,焦虑是根源。那么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如今,很多人都觉得生活的节奏太快了,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享受轻松。当我们收不到任何短信、电子邮件的时候,就会觉得和世界断了联系,这种感觉说明,我们的生存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外部刺激,一旦外部刺激减少,焦虑就会出现,不适感就会增加。我们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把外部因素作为心理的参照标准,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究竟怎么想,这个过程被称为心理外化。

心理外化容易给人树立有害的参照标准,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减肥。美容杂志和各种减肥节目都在宣扬以瘦为美,这种审美品位就是外部因素,在它的影响下,年轻女性会强迫自己迎合外在标准,这使她们习惯性地处于一种不适的状态,而为了快速缓解不适,她们有时候会采取极端的措施,比如依赖药物甚至吸毒。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一种心理反应,叫做心理匹配。它指的是,在两个不相干的活动或情景之间,形成因果关系。比如电视上播放一个画面,里面的人一边饮酒一边从事有趣活动,这就会让我们在两者间产生联系,觉得饮酒与快乐有关。广告商特别善于使用心理匹配,以此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

可怕的是,研究显示,就算是你不刻意去关注广告,但只要那些图像投射到了视网膜上,也能改变你的大脑活动。所以不管你愿意与否,外部因素都会产生影响深刻,加剧心理外化的趋势,它让我们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焦虑,也就越来越容易导致生存本能出问题。所以,马克·舍恩认为,缓解焦虑和不适感,可以让生存本能不那么敏感。需要注意的是,他说的是缓解,而不是消除。

在我们的大脑中,还有一部分叫做大脑皮质,负责智力与思维能力。面对同样的危险因素,大脑皮质会进行理性分析,然后得出一个安全的结论,而大脑边缘系统则完全相反,它会催生焦虑。每当这时候,大脑皮质都会试图控制大脑边缘系统,以减轻焦虑。但是,可能因为大脑边缘系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出现得更早,所以它的能量更强大,所以,大脑皮质根本控制不住大脑边缘系统,焦虑与不适感怎么也不可能消除。

马克·舍恩认为,既然控制不了,那就尝试进行协调,让大脑皮质和大脑边缘系统平等地参与管理,去控制焦虑与不适感。这要应用到一种能力,马克·舍恩称之为双重感知能力,也就是获得双重的感官体验。比如说,当你站在沙滩上时,能同时感觉到海风的清爽与沙滩的柔软;再比如说,当你被蚊子叮咬时,即便有瘙痒感,也不会影响你同时微笑。这就是双重感知能力。我们在面临焦虑、恐惧的时候,判断容易绝对化,认为自己要么痛苦,要么不痛苦。但实际上,当我们觉得某个部位疼痛时,其他部位可能依然感觉舒适。所以,绝对化地去看待感官体验,就会做出极端反应。因此,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触发因素,比如堵车、排队,经常会让人愤怒、出汗,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念头。

而掌握双重感知能力,意味着我们可以一边感觉到焦虑或不适,一边能感觉放松。同时感觉到舒适与不适,听起来有点矛盾,但这就是双重感知能力的目的所在。它会让我们了解到,既然我们能在不适感面前放松,那么也就意味着,在不适感面前,我们仍然是安全的。这样,大脑边缘系统就不会认为,生存受到了威胁,也就不会做出过激反应。而大脑皮质也会更有信心,通过自我调节来管理不适感,而不是用外部手段来控制。这样,大脑皮质和大脑边缘系统就形成了协调。

所以马克·舍恩建议,我们要直面生活中的焦虑和不适感。同时,还可以尝试给自己增加一点压力。我们越是主动给自己施压,在有干扰的情形下锻炼自己,就容易应对不适感。在史前时期,舒适有利于人类生存,而在当下,由于和生存本能的关系太过密切,为了避免产生更大的伤害,去学习体验一些不适感,就像通过打疫苗来拥有免疫力一样,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马克·舍恩在书中提到了一些应对不适感的具体办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办法,减少对即时满足感的需求。刚才提到过,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获得即时的满足感,这会增加我们的焦虑。因此马克·舍恩建议,要延缓或减少这种满足感的获得。比如当你感觉到饥饿的时候,可以尝试多等一段时间再去吃东西,培养生存本能的耐性。我们还可以摆脱对现代技术的依赖,在睡觉前拿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停止使用电脑、智能手机这样的东西。我们可以尝试放空自己,什么也不想,只是静静地待上一会儿。我们还可以限制感官受到的刺激。比如每次吃饭的时候,不要分神看电视,只启动味觉和嗅觉系统。这样能让我们全神贯注,学会在感官刺激较少的情况下,获得满足。

第二类办法是,学会接受不完美。完美并不是生活的常态,如果我们总是期待完美,就会在现实中获得挫败感,产生焦虑。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同时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马克·舍恩建议我们,不要强迫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减少对外界奖励和荣誉的依赖性,偶尔拿出一点时间,集中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让自己放松下来。我们可以尝试去吃不喜欢吃的食物,听不感兴趣的音乐,或者读一本挑战自己观念的书,这些不完美的事物会让我们有点不爽,但它们就像在锻炼我们的肌肉一样,通过一点辛苦的体验,使我们变得更强壮。用马克·舍恩的话来说,这会拓展我们的心理舒适区,使激怒我们的外界因素越来越少。

第三类办法,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可预测的情形中,我们会获得舒适感,而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建立可预测的生活模式。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时间表,规范生活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尝试放慢生活速度,使自己经常能得到片刻的休息,比如睡前听放松身心的 CD,比如进行体育锻炼。

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你的生存本能会对你造成伤害,这个过程有六个阶段:首先,产生焦虑;第二阶段,带来不适感;第三阶段,催生恐惧;第四阶段,激发生存本能;第五阶段,引发严重症状;第六阶段,求助于不良习惯。

而缓解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直面焦虑与不适感,使它们与安全感共存,降低生存本能的敏感度。我们可以通过三类办法来进行尝试:第一是接受减少对即时满足感的需求,第二是学会接受不完美,第三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