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论语》《孟子》,书就读完了

读完《论语》《孟子》,书就读完了

文/小曦笔墨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儒家有十三部经典,即“十三经”。《论语》《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传播甚广。南宋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部经典抽出来,与其合成“四书”,写了一部名著叫做《四书章句集注》。自元代开始,《四书集注》成为科考的必读书。明清时更成为八股取士的考题来源与答题标准。《论语》《孟子》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一般来说,人心是相同的,所以中国人对一件事的反应跟外国人大体是相同的,高兴了会笑,悲痛了会哭。但遇到有些事,中国人的反应跟外国人不太一样,那或许就是因为受了孔孟的影响。

      古代只要是读过书、读过小学的人,用《论语》《孟子》里的语句跟你说话,你绝对没有听不懂的道理,不需要加以任何解释。因为这两部书里的语句成了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

      北京大学金克木 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书读完了》,转述了一个传说:史学大师陈寅恪从欧洲留学归来,去拜望前辈史学名家夏曾佑,夏曾佑对当时还年轻的陈寅恪说,你去欧洲留学,学会了外文,能读外国书,真好。我看不懂外文,只能读中国书,书读完了,没得读了。

        文化,无论东西方,很多都是用文字、用书籍来记录的。而文化,也无论中西,都是成系统的。中国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总有一些书是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其他书的基础,其他的书是建立在这些书的基础之上的,是对这些书的阐释、发挥、扩充、申发。从这个角度讲,真正的书是读得完的。

      因为《论语》和《孟子》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熟悉了这两种书,会给阅读其他的古书带来方便,也会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推荐书籍:

      杨伯峻先生的《论語译注》与《孟子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良年先生《论语译注》与《孟子译注》。比杨先生更进一步的是,金先生在每一节后面都加了一个简要的主旨说明。比如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以仁”,金先生就在译注后面加了说明:“孔子认为,人主要是内在的道德,外在的表现是末节,花言巧语,仪容伪善,都是为取悦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无仁德可言。”

        建议大家读《论语》《孟子》是因为其作为传统文化思想的的基础,由此生发出的各朝代的主流思想,进而转变成一种哲学。我们阅读《论语》《孟子》并不是将他们的思想灌输给我们自身 ,而是将它作为一种途径,更好的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就书法而言,书法中所谈到的“中和”“中庸”以及文人墨客的诗词书法大多数也必须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任何文化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的思想也涵盖了各种文化的影响,但若能找到一种基础语言,对于其他方面的学习无异于增砖添瓦,有架起桥梁之功用。

                    感悟自《从诗经到红楼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完《论语》《孟子》,书就读完了)